主题目录

  • 尔道自建释经灵修

    良友电台、建道神学院合作推出

    欢迎到良友圣经学院网站收听最新每日灵修

    约翰福音(2)

  • 9月30日 人子耶稣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51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51  他又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将要看见天开了,神的使者在人子身上,上去下来。”

     

    这一句是约翰福音第一章的最后一句。好不容易,约翰福音第一章的灵修分享终于来到最后一句了。如果你一直用《尔道自建》来灵修的话,你会发现,2019年4月份我曾写约翰福音1:118节的灵修。如今,我们到了约翰福音1:1951 的尾声。

     

    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将要看见天开了,上帝的使者在人子身上,上去下来。”明显地,“你们”这个字清楚地显示,耶稣不只是对拿但业说话,而是对着众人说话。因此,1:51节 乃是一句总结。

     

    首先,我们得着耶稣的自称:“人子”。约翰福音第一章出现很多不同有关耶稣的称谓:上帝、道、真光、上帝的儿子、上帝的羔羊、拉比、弥赛亚、以色列的王。然而,我们不能忽略一个看似普通的情况,耶稣的自称:“人子”(son of man)。

     

    耶稣是人子。上帝之道,耶稣基督,乃是彻彻底底的人。这句话正正回应了约翰福音的第一句:“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1:1)耶稣基督是上帝的道。他是上帝与人类之间的连接与桥梁。正因如此,耶稣是道成肉身的上帝。

     

    反过来说,约翰福音第一章的结尾正好表达了这真理的另一面。耶稣是叫人看见上帝的人子。“你们将要看见天开了,上帝的使者在人子身上,上去下来。”这句话完完全全描写了从人的角度观看的“道成肉身”。因着基督,人们将要“看见”上帝,藉着“人子”耶稣,我们能够看见上帝的使者在人子身上上去下来。

     

    作为上帝之道的耶稣,乃是上帝来到世间。

    作为人子的耶稣,他叫人看见上帝的到临。

                              

    前者是从上而下,后者是从下而上。

    前者是约翰福音第一章的开始,后者是约翰福音第一章的结尾。

     

    耶稣基督不只是道成肉身的上帝,他更是叫人通往上帝的人!阿们!

     

    思想:

    作为一个人,你能期盼甚么呢?似乎甚么都没有。年纪越大,我们就越会发现,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可作为的实在有限。我们只是人。不过,藉着人子耶稣,人并非绝望地在地上活着,然后死亡。藉着“上帝的使者在其身上上去下来的人子”,我们能够通往上帝那里去。我们不只是纯粹地活,因着人子耶稣,我们有限的生命能够冲破人世间的障碍,我们的生命得以被高升,通往上帝!

  • 9月29日 信心之路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50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50耶稣回答他说:“因为我说在无花果树底下看见你,你就信吗?你将看见比这些更大的事呢!”

     

    拿但业与耶稣的关系建立于信心—这是必需的。

     

    拿但业看见耶稣。这看见并没有把信心排除于外。“因为我说‘在无花果树底下看见你’,你就信吗?”耶稣如此说,并不是要责备拿但业。相反,他正鼓励拿但业,确定他正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走。拿但业以信心开始自己跟从之旅。拿但业以信心来到耶稣面前,并以信心看见与被看见,更藉着信心在无花果树“被看见”。无疑,这都是信心所开始的关系。

     

    不过,信心却不是一件能够完结的事。不是说:“我已经相信了。”任何一种过去式或完成式的信心,都已经是死的信心。在这条跟从的道路上,拿但业不能以昔日“无花果树下”的经历来成为他与基督关系的盘石。或者,这昔日的美好开始是值得怀念的。不过,它却完完全全不是他与基督同行的根基。

     

    拿但业只能继续相信下去。每天的相信,每天的跟从,每天的看见。然后,再相信、再跟从、再看见。

     

    因此,耶稣对拿但业说:“你将要看见比这更大的事。”我们问:究竟这句话是一句怎样的话呢?它是预言吗?是鼓励吗?还是猜测呢?不。这句话是真实。拿但业沿着这条信心之路走下去,他必定会“看见”更大的事。

     

    所谓“信心的路径”,就是人通往上帝的路径。重点不在于路径本身,而是终点本身。因此,这条信心之路必然是越走越发现上帝的真实—当然,假若你没有走偏的话。或许,信心之路是崎岖不平的,也可能是没有前景的。不过,它却真真正正地通往上帝,这路的风景也将会越来越壮观伟大。

     

    “你将要看见比这些更大的事呢!”

     

    思想:

    你正在行走一条信心之路吗?如果这是真正的信心之路,它越来越难走是必然的因为它不能单靠你走过的“信心”。相反,信心之路要求你每天重新学习去走。没有固定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经验。不过,一旦你继续走下去,你必然看见更伟大壮观的风景。

  • 9月28日 以色列的王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49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49拿但业回答他:“拉比!你是神的儿子,你是以色列的王。”

     

    当拿但业看见基督以后,他只有一个回应—称颂。

     

    还记得拿但业先前对腓力说的话吗?“拿撒勒还能出甚么好的吗?”如今,对拿但业来说,他真正遇见了最“好”的事—上帝的儿子。

     

    正如约翰福音第一章的神学导言所说,这位“上帝的儿子”是上帝。他是上帝的道。他是光明。同时,正如施洗约翰所说,他是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的罪孽。对拿但业来说,耶稣基督是拉比—因为他是耶稣的门徒。他将要跟从耶稣,学习他。不仅是他的言行、伦理、神学或道理,而是“他”自己。作为上帝的道,耶稣基督本身就是拿但业的跟从与学习的对象,也是一生无止境的学习对象。

     

    不过,值得留意的是,拿但业在此更宣告一个耶稣基督的另一个称号:以色列的王。

     

    耶稣是王(Jesus is king)。或许,对于返教会多年的我们来说,这称号并不新奇,更耳熟能详。不过,“以色列的王”却不是我们熟悉的一个荣耀的属灵用语,对于身处于罗马帝国殖民下的“真以色列人”拿但业来说,“以色列的王”不是一个属灵口号,更是一个活生生、具体的意味。不。我不是说拿但业期望耶稣要推翻罗马帝国—这当然不是耶稣来到世上的目的。不过,我们却不能因此忽略了“以色列的王”的政治意义。

     

    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耶稣作为弥赛亚来到世间,从来都带着政治意义。政治、历史、世界本来就是耶稣基督掌权的领域,不是吗?他不是要推翻罗马帝国,但他却也不是对现实的政治状况不闻不问。

     

    思想:

    你也称颂耶稣为王吗?如果是,“耶稣是王”这称号对你的生命与身处的社会来说,有何意义呢?基督徒不是要把信仰政治化,却也不是把信仰绝缘于政治。原因是:政治本来就属于信仰的部分如果你真的认信“耶稣是王”的话。

  • 9月27日 无花果树下的约定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48下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48耶稣回答他说:“腓力还没有呼唤你,你在无花果树底下,我就看见你了。”

     

    继续有关“看见”的对话。当拿但业问耶稣:“你从哪里认识我呢?”耶稣其实没有正式回答这问题。

     

    表面看来,耶稣提及了一些有关时间与地点的资料。这时间与地点仿似是耶稣“知道”拿但业的证明。事实上,耶稣并不需要任何证明。耶稣没有必然用任何时间、人物、地点来证明自己。他的荣耀与权柄足以证明他自己。

     

    如果我们细心留意这句话,其实我们无从得知耶稣与拿但业之间在说甚么:“腓力还没有找着你”,这是一个没有无法认识的时间。圣经并没有任何描述,我们也无法参考。“无花果树底下”,这也是一个我们不认识的地点。究竟是哪一棵无花果树?甚么时候的无花果树?我们都无法知道。

     

    不过,这些都不要紧。耶稣说出了只有他与拿但业才能明白与体会的关系。这关系是私密的、个人的、灵性的。其实,我们不明白这句话如何足以令拿但业顺服。不过,这是无关重要的。因为耶稣正正说出了他与拿但业之间最隐秘的关系。外人无法理解这“无花果树下的约定”发生在甚么时候,也无法知道这“无花果树下”究竟发生甚么事—只有拿但业知道,这“无花果树”是何等重要。

     

    事实上,拉比文学(rabbinic literature)会把“无花果树”作为灵修与祷告的地方,它象征“家”的意思。拿但业的无花果树,乃是他与上帝关系的象征。作为“真以色列人”与“心里没有诡诈的人”,他对上帝是忠诚的。这“无花果树”对他来说是重要的。

     

    恰恰就在这“无花果树底下”,耶稣基督看见了拿但业。这是神秘的经验,也是他与基督关系的起点。

     

    思想:

     你的无花果树在哪里?它是你与上帝关系的起点。它是神秘的、隐密的,却也是你与基督之间最亲密的地方。有时候,我们间中需要回到这棵无花果树下,重新被基督看见,也让自己再次看见“他看见你”。

  • 9月26日 “你从哪里知道我呢?”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48上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48 拿但业对耶稣说:“你从哪里认识我的?”

     

    拿但业被基督看见了。他也看见了基督,更看见了自己。因此,他真的被完完全全的震撼了。所以他说:“你从哪里认识我呢?”

     

    有人认为,这是耶稣基督向拿但业所展现的神迹—耶稣基督竟然对一个素未谋面的人了如指掌,因此拿但业震撼了。不。如果你这样想的话,你就低估了基督的工作。耶稣不是在卖弄魔术,恍如人世间魔术表演普普通通的小把戏。猜中了你心中的号码、预知你拣选的扑克牌等等。不。耶稣不是要做这样的小把戏,这些小把戏虽然也奇妙,但实在算不上是神迹。

     

    耶稣不单知道拿但业,更叫拿但业知道自己。正如昨天所述,拿但业看见基督,也藉此看见了自己。“你是个真以色列人,你心里是没有诡诈。”与其说,这句话是拿但业了如指掌的事实(试问有几多人能够真的如此确认自己呢?),倒不如说,这是基督对他的判断。

     

    “究竟我们是一个如何的人?”这是每一个人每天都在寻索的。或许,我们渴望自己是一个“真以色列人”,渴望自己作一个“心里没有诡诈”的人。但是,世上有谁可以肯定自己是如此呢?没有上帝的肯定与判决,世上有谁可以肯定自己是如何呢?

     

    因此,拿但业不是被猜中了,而是被肯定了,从而真正认识自己了。这正是他被震撼的地方。

     

    “你从哪里认识我的?”耶稣从甚么方法知道拿但业呢?这是一个错误的问题。耶稣基督就是“方法”。他是上帝之道。万物都是藉着他所造的。他就是世人认识自己的方法。

     

    思想:

    你也是一样。你要知道,基督完完全全的看清楚你不管你心里有没有诡诈。因此,我们只好接受、承认,诚实地来到基督面前。好好的看清楚自己。问题不是上帝能否看见你,而是你是否真正看清楚自己。

  • 9月25日 看见基督、基督看见、看见自己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47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47 耶稣看见拿但业向他走来,就论到他说:“看哪,这真是个以色列人!他心里是没有诡诈的。”

     

    拿但业终于来到耶稣面前—正如每一位真正的门徒一样,没有例外。

     

    经文强调,耶稣也看见(Εἶδεν)拿但业。正如昨天所说,这是“上帝的观看”(visio Dei)。耶稣看见拿但业,他不只是纯粹的看见。我们不能低估每一次基督的看见。它不是普通的“视力”,也不是没有意识、没有意义的、生物或物理上的“看见”。

     

    基督看见了拿但业。他所看见的,乃是拿但业的全部、全人。拿但业作为上帝的创造,他的灵、他的身体、他的外表,都是上帝所拥有、所爱的。基督看见拿但业,他不只看见拿但业的身体,更看见他的灵魂。正如旧约所说:“耶和华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撒上16:7)。基督看见拿但业的内心,他内里所“是”,整个存有。

     

    诚然,这上帝的观看,却同时是拿但业的观看。拿但业踏出了一步,接受腓力的邀请:“来!看!”因此,他来了,也看见了。拿但业看见基督,基督也看见他。拿但业不只看见耶稣的外貌,他也同时看见基督的荣耀—不是因为拿但业的能力,而是在于荣耀本身。荣耀不会不被看见,任何人有机会被这荣耀光照,他都必定会看见。

     

    拿但业与基督彼此看见,正是 看见神visio Dei。我们看见基督,基督也看见我们。不仅如此,藉着看见神visio Dei,我们也看见了自己。在此,耶稣基督亲自说出“看哪”(Ἴδε)这个字。我们问,究竟他是对谁说的呢?明显地,拿但业也看见了自己。“看哪,这是个真以色列人,他心里是没有诡诈的。”

     

    因着与基督的相遇,因着这“看见”,他更看见了他自己。

     

    思想:

    基督看见了你。你也看见基督。只要我们渴“望”他,回应“来!看!”的邀请,我们必定看见。我们只需要静静地、被动地观看,让基督看见我们的内心。我们也必定看见。我们更能够在这深层的相遇之中,深深的深处,看见了自己。

  • 9月24日 看!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46下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46  腓力说:“你来看!”

     

    腓力尝试与拿但业展开宗教对话。然而,他却失败了。

     

    腓力技穷了。他尝试用最大的努力,藉着诸般方法,依仗不同权柄以及世间智慧,来尝试说服人,耶稣就是基督。不过,这些尝试都是徒然的。问题不在于腓力本身—不在于他的能力,不在于他的智慧,不在于他的亲和力,而是基于根本性的不可能:人与人之间的宗教对话,不能述说基督。

     

    因此,腓力放弃了这方式,他只能回到最基本的方式,就是他自己以及其他门徒的方式:

     

    来!看! (ἔρχου καὶ ἴδε)

     

    正如施洗约翰的邀请:“看哪!”(Ἴδε)(1:36),腓力同样邀请拿但业亲身观看。耶稣基督的世间的光辉。他来到世间,照耀世上所有人。对于这光辉,他们都是被动的。真光已经照耀。世人对于这光辉只做一件最基本简单的事:看!事实上,“看”是最基本直接的事。它甚至称不上是一种行动。“看” 是灵魂与世界最根本性的接触。它不花费观看者的任何力量。“看”是观看者与光辉最基本的关系。

     

    因此,我们想起耶稣对两位施洗约翰门徒的呼召:“来!你们就看见。”(1:39)(ἔρχεσθε καὶ ὄψεσθε)。看见是必然的结果。只要有人来到耶稣面前,他们就必定能够看见基督的荣耀。当然,在此腓力对拿但业的邀请是迫切的。无论是“来”或“看”,他都用了命令式(imperative)的语气。对于基督的光辉,我们与这光辉的关系,一方面是被动的,另一方面却也是主动的。我们来到耶稣面前,我们必然“被看见”这光辉。不过,我们却也同时主动观看这光辉。

     

    正如德国哲学神学家尼古拉.库萨(Nicholas of Cusa 1401–1464)于1453年写的《论上帝的观看》(De Visione Dei)一样,所谓“上帝的观看”,不只是“看见上帝”(objective genitive),更同时指着“上帝的看见”(subjective genitive)。

     

    因此,任何人寻求看见基督的光辉,任何一个“主动”寻找这光辉的人,他都必定发现,自己被这光辉“首先”的照耀,从而“被看见”。

     

    思想:

    基督的光辉一直光照我们。我们处于被动的状态。然而,我们却同时主动打开我们的眼睛,观看这光辉。这主动性与被动性的结合,正是我们与这光辉的关系。 

  • 9月23日 绝望的逻辑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46上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46 拿但业对他说:“拿撒勒还能出甚么好的吗?”

     

    正如昨天所说,腓力的见证是脆弱的。因为拿但业尚未真正与基督相遇。腓力与拿但业之间只是仅仅一场宗教对话。他们在辩论:“摩西在律法上所写的和众先知所记的那一位”与“约瑟的儿子拿撒勒人耶稣”之间的关系。

     

    因此,按着人的角度出发,拿但业的回应是可以理解的:“拿撒勒还能出甚么好的吗?”这句话的意思是:弥赛亚不可能于拿撒勒出生,拿撒勒只能出生拿撒勒的档次。弥赛亚与拿撒勒之间没有任何连接性(continuality)。这正是诺斯底主义的观点。诺斯底主义坚持,灵性的上帝与物质的世界没有任何关系。这个世界是败坏黑暗的,上帝不会创造这世界,也不会在这世界出现。

     

    这个“拿撒勒还能出甚么好的吗”逻辑正道出了世人对宗教的理解与奢望—好地方才能孕育好东西,坏地方只会孕育坏东西;好东西只会在好地方出现,坏东西必然出现于坏地方。

     

    问题是:这逻辑正确吗?问题是,这个世界何尝不是一个“拿撒勒”?相对于上帝的国,这世界只是另一个“拿撒勒”。因此,沿着“拿撒勒还能出甚么好的吗”的逻辑,这世界就毫无盼望可言了。拿撒勒只会出产来自拿撒勒的东西。因此,作为另一个“拿撒勒”的世界,它不可能有弥赛亚。

     

    不过,虽然人类拒绝拿撒勒,他们却同时祈盼在坏地方遇见弥赛亚。这是一个矛盾的想法—人类的宗教性,正正期盼在外表不似拿撒勒的拿撒勒之中,盼望弥赛亚的降临。诚然,它由始至终都是彻头彻尾的拿撒勒。

     

    因此,真正的解决方法,不是把拿撒勒包装成为虚假的天国—这只是人类的宗教。真正的解救,乃是降生于马槽的拿撒勒人耶稣!上帝来到世界,降生于马槽,成长于拿撒勒—这正是世界的解救!不是表面的包装成为上帝的国,而是上帝成长于拿撒勒!

     

    因此,拿但业这个仿似具挑战的问题:“拿撒勒还能出甚么好的吗?”其实是真正答案。“是的,拿撒勒必需要出好的。”不然,这个世界就没有救了。

     

    思想:

    世界、马槽、拿撒勒、香港、你自己,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无论如何奢华、荣耀、盛大的场景,它的本质都只不过是拿撒勒。然而,我们的耶稣基督却在这地方拿撒勒能够出好的东西!

  • 9月22日 我们遇见了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45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45 腓力找到拿但业,对他说:“摩西在律法书上所写的,和众先知所记的那一位,我们遇见了,就是约瑟的儿子拿撒勒人耶稣。”

     

    今天开始,我们谈论第五位跟随耶稣的门徒—拿但业。

     

    正如先前几天所说,不同门徒跟随认识耶稣的途径都不同。第一、二位门徒是因着施洗约翰,第三位门徒因为自己的兄弟。基本上,他们认识耶稣之时,都亲眼目睹耶稣在场。

     

    不过,这次腓力与拿但业的的遭遇有点不同。腓力找着拿但业,他没有立即把他带到耶稣面前。或者说,他们首先展开了信仰对话。腓力向拿但业见证耶稣基督,不是首先藉着“看哪!”正如施洗约翰向他两位门徒宣告的(1:36);腓力也不像安得烈一样,简单地宣称自己遇见弥赛亚后,就把他的兄弟彼得带到耶稣面前(1:4142)。

     

    腓力与拿但业展开了对话—他们二人之间谈论耶稣,却只能在言语上谈论耶稣。虽然腓力遇见了基督,也亲身感受到耶稣基督的权柄与荣耀(还记得吗?他直接领受耶稣震慑的呼召:“来跟从我!”)。因此,对腓力来说,“耶稣是基督”是毫无疑问的。不过,如今腓力却面对一个困境,就是要用人的语言来表达基督的权柄。

     

    我们发现,腓力只能以拿但业拥有的有限认知来见证基督。他无法用语言或对方的经验来表达这份荣耀与权柄,他只能引用对方能够认知的范畴来见证—他用以色列的传统与权威来证明耶稣是基督:“摩西在律法上所写的和众先知所记的那一位”就是“约瑟的儿子拿撒勒人耶稣”。

     

    不过,我们发现,这样的见证是脆弱的。按着人的经验与认知—若单单以人的经验与认知,“摩西在律法上所写的和众先知所记的那一位”与“约瑟的儿子拿撒勒人耶稣”两者的关连是荒谬的。

     

    因此,腓力的见证看似徒然了。他得着拿但业如此的回应:“拿撒勒还能出甚么好的吗?”(1:46)

     

    思想:

    正如保罗说:“福音本是神的大能”(罗16)。虽然我们尝试用各样智慧的言语见证耶稣是救主,但是,其实每一次见证都是基督自己的大能。只要基督的荣耀被“看见”,任何不能言喻的事情,都能够被阐明。我们要谨记。谨记后,我们就可以放胆传道了。

  • 9月21日 来跟从我吧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43–44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43 又过了一天,耶稣想要往加利利去。他找到腓力,就对他说:“来跟从我!”44这腓力是伯赛大人,是安得烈和彼得的同乡。

     

    我们来到另一个耶稣呼召门徒的故事。骤眼来看,这句话没有甚么特别:耶稣要往加利利去,遇见腓力,对他说:“来跟从我!”表面来看,耶稣遇见腓力乃是偶遇—他想要往加利利去,却在途中找着了腓力。不过,正如先前所说,耶稣的“找着”从来都不是偶然的,也不是随意的。他一早已经拣选了腓力作他的门徒。

     

    不过,在探讨腓力的故事前,让我们回顾一下约翰福音第一章耶稣呼召的门徒:

     

    第一、二个门徒是施洗约翰的门徒,他们听见施洗约翰的见证后,主动跟随耶稣。

    第三个门徒是西门彼得。他是被他的兄弟安得烈带到耶稣面前的。

    在此,腓力是第四位门徒。不过,这门徒跟从耶稣的途径与先前三位有所不同—他是被耶稣亲口呼召的!当然,每一位门徒都是耶稣基督“首先”拣选与寻找的,不过,唯有腓力被耶稣亲口呼召!耶稣要亲口呼召腓力,大概有一个实际的原因:腓力并不认识任何人。第一、二位门徒乃是施洗约翰所介绍的;第三位门徒彼得是安得烈介绍的。不过,腓力却是途中“被遇见”。因此,耶稣唯有把他的呼召“表达出来”。

     

    实际上,每一个门徒都是耶稣呼召的—没有一个门徒没有耶稣的呼召。无论是安得烈、无名的门徒、还是彼得,他们都是被耶稣呼召的(马太福音就记载了耶稣对安得烈与彼得的呼召,参太4:19;可1:17)。腓力的特殊之处,只是他有幸能够具体地听见耶稣对他的呼召而已。

     

    另一方面,我们发现,耶稣对腓力的呼召并没有具体内容。这呼召不是一个课程,也不是任何形式计划好的训练,更不是腓力能够掌握的任何事。耶稣只是呼召—单纯地呼召“跟从我”。“跟从我”这命令是简单具体的,却又没有任何参考,甚至可以是模棱两可的。被呼召的人只有一个行动,就是“跟从”。怎样跟从?跟从做甚么?这些问题,腓力都不知道。腓力只知道两件事:

     

    他被呼召了。

    他要跟从耶稣。

    思想:

    弟兄姊妹,你呢?或许你没有具体地听见上帝对你发出跟从的呼召,但是,其实这呼召是必定发生的。你未必知道具体要做何事—也没有一个固定必然的答案。你却要跟从,一直跟从,并再发现怎样跟从。

  • 9月20日 你要称为“矶法”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42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42  于是安得烈领西门去见耶稣。耶稣看着他,说:“你是约翰的儿子西门,你要称为矶法。”(“矶法”翻出来就是彼得。)

     

    与其他门徒的经历不同,彼得与耶稣的相遇是带着职份的。彼得从前的名字叫“西门”,这是当时候普通的名字,也未必有独特的意思。然而,耶稣一看见彼得,就给他一个有意思的名字—矶法。“矶法”与“彼得”的意思相同。当时,每个犹太人都有两个名字—希腊文名字与犹太名字,只是不同语言而已。矶法(kêp̱ā)是亚兰文(Aramaic),它的希腊文翻译就是“彼得”。

     

    不过,无论是“矶法”或“彼得”,它的意思是“石头”或“盘石”。耶稣起这个名字,明显地是一个职份。“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盘石上。”(太16:18)彼得是教会的盘石。这不是他自己本来拥有的天赋或身份。完全不是。我们清楚知道,福音书记载的彼得是一个怎样的人—冲动、好胜、血气。因此,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才刚刚第一次遇见耶稣,还未正式跟随耶稣的人,大概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只不过是“西门”。这一刻,这个人尚未有任何进步、更新或改变。这是我们可以想象与理解的。

     

    不过,耶稣第一次看见西门,就带着一份托付了:“耶稣看见他,说:你是约翰的儿子西门,你要称为矶法。”“耶稣看见他”。这句话更好的翻译是:耶稣“定睛看着他”。耶稣看见彼得—深深的看见彼得。耶稣所看见的不仅是眼前表面现状的彼得,不是他所“是”(being),而是他将来所“是”(Potentiality)。耶稣深深的看见彼得,他看见的不只是他的过去与现状,更看见他尚未拥有的将来。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究竟是因为彼得将来会变成“盘石”,耶稣才称呼他为“盘石”?还是因为耶稣肯定他为“盘石”,他将来才成为“盘石”?

     

    我认为是后者。这是耶稣的任命与呼召。耶稣不是因为一个人拥有职份的能力,才赋予他相对的职份,而是刚好相反,因为耶稣任命一个人,那人就得着这任命的能力了。这是耶稣对生命的肯定。耶稣肯定彼得,肯定他的过去、现在,甚至将来。

     

    思想:

    生命因肯定闪亮。你肯定一个人的善良,这个人就会被引导走往善良的方向。你肯定一个人做得很好,这个人就被赋予力量去把事情做好。生命需要被肯定肯定的不仅是你对一个人的过去或现状或表现,而是他的 Potentiality。你肯定一个人的 Potentiality,这个人就会按着这Potentiality 继续走下去,然后成为你所肯定的人。很奇妙,对不对?你也试试。

  • 9月19日 找着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41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41 他先找到自己的哥哥西门,对他说:“我们遇见弥赛亚了。”(“弥赛亚”翻出来就是基督。)

     

    经文虽然用了“遇见”这个字,其实比较准确的意思是“找着”(εὑρίσκω)。事实上,这字在这节经文出现了两次:“找着自己的哥哥”、“我们找着弥赛亚”。

     

    当然,这两句是不同层面意义的句子。首先,安得烈“找着”西门彼得,乃是他作门徒的回应。安得烈成为了耶稣基督的门徒,他第一件事乃是作基督的见证—向他的亲生哥哥见证弥赛亚。这是门徒在世间的见证行动。这“找着”是他作为门徒的好行为(太5:16),也是后来耶稣基督对教会差遣的使命(太28:19)。

     

    不过,“找着弥赛亚”却是完完全全另一个层面的事。这不纯粹是一件人世间层面的事情。表面上,我们在人世间某年某月某日认识基督、相信基督、找着基督。不过,这只是结果,也是只能作为见证者的内容:“我找着基督了!”事实上,其实是“基督找着了我们”。我们不难在圣经中发现这“找着”的例子:

     

    “你们中间谁有一百只羊,失去其中的一只,不把这九十九只留在旷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着呢?”(路15:4)

    “同样,哪一个妇人有十块钱,若失落一块,不点上灯,打扫屋子,细细地找,直到找着呢?”(路15:8)

    “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复得的。”(路15:24)

     

    因此,不是我们找着了弥赛亚,而是弥赛亚来了,他找着了我们。很有趣,经文强调,安得烈“首先”(πρῶτον) 找着他的哥哥西门彼得。不过,其实是安得烈“首先”找着了弥赛亚,再找着他的哥哥彼得。不过,在这两件人世间的事件以先,其实是基督“首先”找着了安得烈。正如施洗约翰见证说:“他本来就是首先的。”(1:15、30);他“在凡事上居首位”(西1:18,新译本);他是“首先的,也是起始。”(启22:13)。

     

    因此,整个次序是其实是这样:

     

    基督找着了安得烈与彼得

    安得烈找着基督

    安得烈找着他的哥哥彼得

     

    思想:

    我们作见证,其实是回应,回应耶稣基督对世人的找着—耶稣基督找着了我们,也要找着我们作见证的对象。前者,乃是我们对基督找着我们的回应,后者是基督找着别人的延伸。无论如何,我们都离不开基督的寻找。基督爱我们。 

  • 9月18日 没有名字的门徒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40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40听了约翰的话而跟从耶稣的那两个人,其中一个是西门彼得的弟弟安得烈。

     

    这节经文是一个突如其来的转折。约翰福音的作者突然介绍这两位门徒的其中一位—安得烈。原文的次序其实是倒转的:

     

    安得烈

    西门‧彼得的兄弟

    听见约翰的话跟从耶稣的那两个人(的其中一个)

     

    因此,约翰福音的作者在这一节开始具体地介绍人物—安得烈以及稍后出场的西门彼得。明显地,约翰福音的读者对西门彼得比较熟悉,所以作者以“西门‧彼得的兄弟”来称呼安得烈。约翰福音作为后期的福音书,西门彼得的名字已经是为人所熟悉的。事实上,4142节 的重点也转换为耶稣与彼得的对话。安得烈—这个昔日施洗约翰的门徒,与耶稣同住了一晚的人,在此成为了介绍彼得认识耶稣的见证人。

     

    这个安排非常特别。首先出场的施洗约翰两个门徒,原来只是彼得信主故事的开场,真正要介绍的其实是彼得与耶稣的相遇。事实上,安得烈在约翰福音余下只有两次再被提及的机会(6:7, 12:22)。相反,彼得却明显是福音书的重要角色(6:68, 13:59、24、3637 ,18:1011、1518、2527, 20:16, 21:221)。

     

    不过,你可能会发现:“那么,另一位约翰的门徒呢?”就是说,与安得烈一起,昔日是约翰的门徒,后来听见约翰的见证跟从了耶稣,并问耶稣“你居住在哪里”的一位。是的,你发现,这位与安得烈一同被耶稣呼召“来,看!”,并与他同住了一晚的门徒,原来连名字也没有被记载。甚至,他再没有被提及有关的事迹了。

     

    究竟他是谁呢?他的名字是甚么?他还有甚么事迹呢?我们都不得而知。甚至,不少读圣经的人都忽略了他的存在,就算连圣经学者也没有特别提及这位门徒。不过,他确实是真实跟从耶稣的人,更是认识、看见耶稣的人。他知道耶稣,耶稣也知道他。

     

    思想:

    或者,对某些人而言,有些名字是更重要的。例如,彼得明显是早期教会的重要名字。安得烈,作为带领彼得信主的弟兄,也是重要的名字。弟兄姊妹,你的名字在甚么人身上是重要的呢?不过,无论如何,对耶稣而言,每一个名字他都知道,他都认识。

  • 9月17日 来与看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39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39耶稣说:“你们来看。”他们就去看他在哪里住。这一天他们就跟他同住;那时大约是下午四点钟。

     

    对于门徒“你住哪里”的提问,这是耶稣的回答:“你们来看!”(ἔρχεσθε καὶ ὄψεσθε)。希腊原文简单地用了两个不同的动词:“来”与“看”。“来”用了现在式、命令的语法;“看”用了将来式、陈述的语法。很明显,两者是因果关系:没有“来”,就没有“看”。“看”是“来”的必然后果。耶稣邀请门徒“来”,“看”正是他们愿意回应这命令的结果。

     

    这是简单却重要的因果关系。当然,这段经文的重点明显不是参观耶稣家居的示范单位。究竟门徒与耶稣同住这一天,他们看见甚么呢?正如昨天所分享的,门徒能够与耶稣同住,这是更深更深的交往。虽然经文没有详细描述,但我们相信,门徒必然“看见”很多。

     

    事实上,“看”(ὁράω)这个字在约翰福音使用了82次,乃是一个重要的字眼:

     

    “从来没有人见过神,只有在父怀里独一的儿子将他表明出来。” (1:18)

    “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的罪的!”(129)

    “我看见了,所以作证:这一位是神的儿子。”(134)

    “看哪,神的羔羊!”(136)

    “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33)

     

    就文学修辞的角度而言,约翰福音强调“看”见上帝—不只是认识、相信、明白、跟随、听从,更是“看见”。当然,这看见不一定是肉眼的视觉,有时候,它可以是心里的看见。无论如何,“看见”是一件很直观、直接的事。

     

    约翰福音用“看见”来述说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看!”这正表明了我们与上帝的接触方式。它未必需要经过理解或诠释,更不需要语言。我们看见上帝的荣耀—你无法理解,也没有覆述,但你却看见了。你不用解释,你只被光照、被改变、被转化。

     

    思想:

    有时候,我们与上帝的关系,超过我们的理性与理解。我们只是看见。当我们看见上帝的荣耀、上帝的国度、上帝自己,我们自然被改变、被转化它不是一种我们能够用理性掌握的事。我们要做的只有“看”的大前提:“来!”

  • 9月16日 拉比,在哪里住?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38下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38  他们对他说:“拉比,你在哪里住?”(“拉比”翻出来就是老师。)

     

    耶稣对门徒的提问奇怪,门徒的回答更是奇怪:“拉比,你在哪里住?”

     

    门徒称呼耶稣为“拉比”,这是“老师”的意思。当然,这称呼不如现代教育体系般指向纯粹的“知识传授”,“拉比”具有 my great one 的意思,乃是崇高的尊称,更带有个人的关系。

     

    我们发现,门徒没有回答耶稣的问题。耶稣问门徒:“你们想要甚么?”门徒却没有直接回答他们所想要的,却反问耶稣问题:“你所住何处?”门徒问耶稣的居所,这似乎是毫不相干的事。“你们想要甚么?”“你在哪里住?”似乎是两个毫无关联的问题。

     

    不过,正如昨天的文章所写,跟随耶稣不是手段,乃是目的。这两个跟随的人,为的就是跟随耶稣。因此,他们已经跟随了,他们并没有“下一个目标”。跟随耶稣,与耶稣同行、与耶稣同住,正是他们所想所求的事。因此,假若从这角度思考,“你在哪里住”就成了能够理解的问题—门徒想要更紧密的与耶稣同行—不仅是白昼跟随他,更是夜间也一起同住。

     

    这是深深的跟随。不仅是言行举止的学习,更是关系的紧贴亲密。

     

    事实上,约翰福音重复了很多次“居住”(μένω),足足有40次!这字解作“逗留”、“停留”、“居住”的意思:

     

    “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住在我里面,我也住在他里面。”(6:56,新译本)

    “你们要住在我里面,我也就住在你们里面。”(15:4,新译本)

     

    因此,“跟随”与“同住”不可分割。“跟随”是我们与耶稣在世上的历程。“同住”却是我们与耶稣内里的亲密关系。跟随耶稣的人,必然同时是心灵里渴慕与耶稣更多亲近的人;一个灵里渴慕与耶稣居住的灵修者,他在世上的言行必然跟随耶稣。

     

    思想:

    对你来说,你倾向是一个跟随者?还是一个同住者?你重视世上的行动,还是重视内里的亲密?其实,两者是同样重要的。如果你有一样偏向缺乏,求主省察帮助我们。

  • 9月15日 你们要甚么?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38上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 9月14日 看哪,这是神的羔羊!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36–37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36他见耶稣走过,就说:“看哪,神的羔羊!”37两个门徒听见他的话,就跟从了耶稣。

     

    昨天描述了施洗约翰的角度,今日思考约翰门徒的角度。

     

    对于这两位约翰的门徒来说,离开一个师傅,谈何容易?或者说,跟从一个自己不认识的人,又谈何容易?在此,我们看见两种关系:第一是他们与施洗约翰的关系;第二是他们与耶稣的关系。虽然他们离开了自己一直跟从的师傅,但他们却对师傅的话深信不疑。约翰对他们说:“看哪,这是上帝的羔羊!”他们听见了,更相信这见证,继而作出即时的行动:“两个门徒听见他的话,就跟从了耶稣。”因此,我们可以想象,约翰与这两位门徒的关系是如何深厚。

     

    另一方面,他们看见耶稣行走,听见约翰的见证,他们就立即行动。请注意,此刻他们对耶稣毫无认识,真正的对话发生于下一节经文。不过,他们却相信约翰的话,作出跟从的决定。这两位门徒是真正的寻道者。他们愿意寻求上帝的真理,所以跟从了约翰。然而,他们却不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他们愿意“看!”“听!”“跟从!”。这是不容易的事。在寻道的过程里,从“无”到“有”,从“不明白”到“得着”,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相反,从“有”到“有”,从“得着了”都“真正得着了”却是非常难—因为它牵涉到“舍弃”。离开已有的得着,重新跟从、再跟从。

     

    不过,这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寻求上帝是一个没有完结的旅程。它要求我们发现、再发现、重新发现。“看哪!”、“听见”、“相信”、“跟从”。无论如何,耶稣正行走着—这是我们生命旅程仍在继续的大前提。

     

    思想:

    如上文所说,寻求上帝是一个没有完结的旅程。今天不妨思想一下,自己的生命有没有正在行走?还是停滞不前?你发现耶稣在你生命路径之上吗?上帝是否正在提醒你,放下已拥有的事,重新再踏上一条跟从之路?

  • 2020年9月13日 约翰的门徒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35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35又过了一天,约翰同两个门徒站在那里。

     

    约翰福音1:35﹣42节开始新一个段落。

     

    总的来说,这是一段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这是有关西门‧彼得与他弟兄安得烈被呼召的故事。不过,这故事在约翰福音的演绎下,却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开始。

     

    圣经说:“约翰同两个门徒站在那里。”(35节)这是一个有趣的开场白。这两个门徒,当然不是耶稣的门徒,他们是约翰的门徒。不过,读者你会发现,这个“约翰门徒”的身份,其实只维持了两节之久。当耶稣一来,施洗约翰就大喊:“看哪,神的羔羊!”这两个门徒就离开约翰,跟随耶稣了(37节)。

     

    从文学手法的角度来看,3536节 有关约翰的描述只是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转折。约翰福音作者从 1934节 有关施洗约翰的段落,开始转移到有关耶稣基督的焦点,并且从此以耶稣基督为描述的中心。因此,“约翰同两个门徒站在那里”纯粹是过门,约翰的门徒也将要成为耶稣的门徒。

     

    我们不知道约翰与这两位门徒的关系有多深厚,也不知道他们做了约翰的门徒有多长—几个月?几年?我们不知道。无论如何,我们似乎都倾向低估、忽略约翰与这两位门徒的情谊—不过,这也是难免的,因为这正是圣经的目的。原来,“约翰的门徒”这个身份,只是预备成为“耶稣门徒”的身份。“约翰的门徒”只是一个中转过程,“跟随基督”才是真正的目标。“他必兴旺,我必衰微”(约3:30)这是约翰自己被呼召的目的。他要建立门徒,好让他们离开自己,跟随基督。如果约翰一直保留他们在自己身边,他的门徒就只会停滞不前。

     

    因此,严格来说,福音书里面没有“约翰的门徒”或“耶稣的门徒”之分,因为“约翰的门徒”都将要成为“耶稣的门徒”。这正是他一生的呼召。

     

    思想:

    你在教会作别人的导师吗?作为导师,懂得Let go 是何等重要的学习。所谓 Let go,就是让你的学生懂得自己行走,更懂得选择正确的方向行走。没有Let go,我们就没有成长这不但窒碍学生的生命,更窒碍你自己的生命。严重一点,它更会逐渐成为“山头主义”。

  • 2020年9月12日 见证耶稣是神的儿子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33–34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33我先前不认识他,可是那差我来用水施洗的对我说:‘你看见圣灵降下来,停留在谁的身上,谁就是用圣灵施洗的。’34我看见了,所以作证:这一位是神的儿子。”

     

    今天是有关“见证”这话题的最后一篇灵修。经过1934节 的段落,约翰的见证暂告一段落。我们在这近半个月的日子一直思考“见证”这课题。约翰的最后一句见证这样说:“我看见了,就证明这是上帝的儿子。”总的来说,当我们回望约翰的见证,我们发现约翰如何介绍自己,也发现他怎样介绍耶稣——

     

    施洗约翰:

    不是基督(20节)
    不是先知(21节)
    我是声音(23节)
    我给他解鞋带也不配(27节)

    耶稣:

    上帝的羔羊(29节)
    “在我以前已经存在”(30节)
    圣灵的施洗者(33节)
    上帝的儿子(34节)

    约翰福音没有再交代后面的故事——究竟身旁的人怎样反应?他们如何理解约翰的见证?我们不知道。它只是以“我看见了,所以作证:这一位是神的儿子”来作结。“耶稣是神的儿子”乃是早期教会的重要认信。这句话将会不断重复在约翰福音里(1:49,3:16 , 5:25、26 , 8:36 , 9:35 、36 , 10:36 , 11:4、27 , 14:13 , 17:1 , 19:7 , 20:30)。这正是我们作见证的终极目的,也是约翰福音这书卷的目的——“但记载这些事是要使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使你们信他,好因着他的名得生命。”(20:31)阿们。

     

    思想:

    今天的默想也是一个行动。你可以向你身边一个人作见证吗?简单的告诉别人,耶稣是基督,他就是上帝的儿子,你只要相信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 2020年9月11日  看见圣灵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32–34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32约翰又作见证说:“我曾看见圣灵仿佛鸽子从天降下,停留在他的身上。33我先前不认识他,可是那差我来用水施洗的对我说:‘你看见圣灵降下来,停留在谁的身上,谁就是用圣灵施洗的。’34我看见了,所以作证:这一位是神的儿子。”

      

    施洗约翰的见证尚未完结。 

    接下来,他引用“耶稣受洗”的片段来尝试证明耶稣基督的身份。值得留意的是,这节经文强调约翰“看见圣灵”——“我曾看见圣灵”。如果我们比较其他三卷符类福音,路加福音只为“圣灵降临”作客观描述,并没有记载”曾“看见圣灵”;马太福音有描述“他看见上帝的灵降下,仿佛鸽子落在他身上”,不过,这个“他”似乎是耶稣自己;马可福音也同样只记载“他”(耶稣)看见天裂开了,却没有直接描述谁曾“看见圣灵”。 

    不过,约翰福音却加插了施洗约翰的角度:“我曾看见圣灵仿佛鸽子从天降下,停留在他的身上。”究竟约翰如何“看见圣灵”呢?圣灵怎能被看见呢?当然,我们不难理解耶稣能够看见圣灵,这是上帝的三一之间的互动关系。圣父从天上差遣圣灵进入耶稣身上,耶稣听见天父的声音。圣灵正是父与子之间紧密的爱。这是上帝三一的关系,从永恒至今没有被改变。

     究竟我们如何理解约翰“看见圣灵”呢?施洗约翰为耶稣施洗,正因着耶稣的缘故,他经历了上帝的三一关系。约翰不只看见圣灵,他更听见父的声音:“你看见圣灵降下来,停留在谁的身上,谁就是用圣灵施洗的。”(33节)无可否认,这父的声音其实是藉着圣灵而听到的声音。因此,施洗约翰正经历了三一的互动——在受洗的过程中,他捉紧耶稣的身躯,看见圣灵的降下,并藉着圣灵听见父上帝的声音。

     一个人经历了三一的关系,这全是因着圣灵的经世工作。因此,表面上,约翰正为耶稣施洗。实际上,约翰自己却经历了耶稣赐下的圣灵之洗。“你看见圣灵降下来,停留在谁的身上,谁就是用圣灵施洗的”。表面上,耶稣似乎接受了约翰的水洗。实际上,其实是施洗约翰接受了耶稣的灵洗。“我看见了,所以作证:这一位是神的儿子。”(34节)“若不是被圣灵感动的,也没有人能说耶稣是主。”(林前12:3)因此,约翰领受了耶稣所赐下的圣灵之洗,并能够宣告:“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这明显是圣灵的明证。 

     

    思想:

    今天,我们都经历了圣灵之洗。我们能够为主作见证,正是基于这一点。你看见圣灵的工作吗?或者,你不容易察觉圣灵在别人身上的工作,但是,最少你能看见他在你生命里面的踪迹。

  • 9月10日 先与后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30–31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30这就是我曾说‘那在我以后来的先于我,因为在我以前,他已经存在’的那一位。31我先前不认识他,如今我来用水施洗,为要使他显明给以色列人。” 

     

    约翰继续向众人作见证。

     

    很有趣,约翰还未正式提到耶稣基督的名字。他以一个非常长篇的形容来介绍救世主:“那在我以后来的先于我,因为在我以前,他已经存在”。在此,约翰用了三个“先与后”的形容:

     

    “在我以后”(ὀπίσω μου)

    “先于我”(ἔμπροσθέν μου)

    “在我以前已经”(πρῶτός μου)

     

    事实上,“先”与“后”是相对的概念。“先”与“后”是两事物的关系。因此,以上这三句话同时描述了耶稣与约翰的关系。首先,“在我以后”这句话其实早出现于1:27节 “就是那在我以后来的,我给他解鞋带也不配”。明显地,“在我以后”是见证者与被见证者的关系。施洗约翰作为耶稣的见证者,他站在耶稣的“前面”,他是预备者,是福音的先锋。他站在耶稣的前面,为了向人介绍基督。

     

    不过,耶稣却“先于我”。这是见证后的次序。约翰只是声音(1:23节)。他的目的,就是要人看见基督。他必需要让基督站在他的前面。正如约翰稍后所说:“他必兴旺,我必衰微”(约3:30)基督必要站在前头,我必站在后头。这是见证的目的。如此,我们发现一个很有趣的关系:作为见证,任何一个见证者都首先站在最前面,好让人藉着他认识他所见证的。不过,同样地,作为见证,他的终极目标就是要逐渐退居后面,让他所见证的站在众人的前面。

     

    因此,见证就是无数“先”与“后”的交错。我们故意站在前,却为了最终站在后。

     

    这是必然的定律,也是无法倒转或更改的定律。原因是:耶稣基督“在我以前已经”(πρῶτός μου)。这句话的原文 πρῶτός  其实有“第一”的意思。耶稣基督是“第一”,他是上帝之道。“这道太初与上帝同在。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和合本,23节)因此,耶稣基督是居首位的。他是首生的。他是世界的主。他是上帝!因此,耶稣基督本来就是先于约翰,他认识约翰,约翰却“先前不认识他”。

     

    因此,我们不是见证一个“被见证”的客体,而是这个所谓“被见证”的“客体”,他一直、从来、永远是世间的主宰!他是真理之光!他照耀世间! 

     

    思想:

    弟兄姊妹,别忘记,当你宣讲基督之时,其实是基督的光辉自我照耀。当你记得这道理,你就懂得如何无惧地站在“先”,更甘心乐意地站在“后”了。

  • 9月9日 神的羔羊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29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29第二天,约翰看见耶稣来到他那里,就说:“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的罪的! 

     

    约翰称呼耶稣为“神的羔羊”——我们都习惯了“羔羊”这个属灵词汇,就让我们今天细心思考默想“神的羔羊”。

     

    从希腊文字义来说,“神的羔羊”(ὁ ἀμνὸς τοῦ θεου)可以有几个不同意思:“属于神的羔羊”(the Lamb belongs to God)、“神赐予的羔羊”(the Lamb given by God)。

     

    按约翰福音所写,“神的羔羊”是“除去世人罪孽”,因此,它带有旧约献祭的意思,也回应以赛亚书五十三章所写的:“他被欺压受苦,却不开口;他像羔羊被牵去宰杀,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他也是这样不开口。”(赛53:7)“耶和华的旨意要压伤他,使他受苦。当他的生命作为赎罪祭时……”(赛53:10)因此,这羔羊是从上帝而来的、属于上帝的、也是作为上帝所赐予的赎罪祭。

     

    不过,我们却不要忘记,这段经文也回应约翰福音第一章的神学导言:“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羔羊不是上帝以外的任何祭物,这羔羊却同时是上帝自己。因此,“神的羔羊”不只是简单地属于上帝、上帝的赐予,他更是上帝自己!因此,“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人们所看的,不只是上帝的工作,更是上帝本身——这正是“上帝之道”的来临。

     

    藉着作为上帝的“上帝羔羊”之死,罪被除去。在此,约翰福音并表达“代罪羔羊”的意思——羔羊不是承担了罪孽,而是彻彻底底地“消除”(take away)罪孽。另外,“世人的罪孽”原文直译是“世界的罪孽”(τὴν ἁμαρτίαν τοῦ κόσμου)。因此,羔羊要消除的也不只是个人的罪,而是整个世界的罪:群体的罪、结构性的罪、社会制度的罪以及罪对世界的影响。

     

    因此,虽然约翰福音引用了旧约献祭的字眼,却远远超出旧约的概念:“神的羔羊”,上帝自己,来到世间。然后,世间的罪孽将要消失。这不是简单的赎罪祭,而是上帝爱世界(约3:16)的终极相遇与到临。 

     

    思想:

    这个世界的历史是一场彻底根本的赎罪祭。这赎罪祭不只发生于二千年前的十字架事件。上帝与世界的相遇——道成肉身、复活更新、万物的复和、新创造都正在发生。带着这眼光,我们怎样理解今日我们面对的世界呢?

  • 9月8日 见证的原型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29上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29 第二天,约翰看见耶稣来到他那里。 

     

    约翰福音1:2934 是另一个段落。这是一段转折的段落,因为它承接施洗约翰的见证,并延伸到以后所有关于耶稣基督的故事。

     

    这是段落开始的一句:“约翰看见耶稣来到他那里。”圣经描述了施洗约翰与耶稣的相遇——真实的相遇,面对面对相遇。圣经没有交代二人相遇的原因。他们是偶遇吗?耶稣从何而来?为何耶稣来到约翰那里呢?究竟他们二人是第一次相遇吗?我们都不得而知。当然,圣经没有详细交代原因,因为这不是重点。

     

    “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的罪的!!”这是施洗约翰声嘶力竭呼喊道。当然,明显地,这话不是对耶稣说的,而是向其他人说的。不过,你会发现,整个段落(1:2934)没有描述任何有关听众的事——他们有多少人?他们是怎样的人?他们的反应如何?这些都没有被交代。当然,这班人是存在的,约翰并非对着空气说话!只是,圣经却把重点放在施洗约翰的宣告上。

     

    因此,这就是1:2934 节的重点——经文没有交代耶稣基督怎样来到,它只描述耶稣的到临;经文也没有交代描述听众,我们只知道他们存在。1:2934 节 的焦点却是见证本身。耶稣怎样来临、从何而来,这些都不是见证者关怀的事——他只知道耶稣来了。另一方面,听见证的人怎样、有多少人、他们有何回应,这些都不是见证者关怀的事——他知道他们正在聆听就好了。然后,奇妙的事发生:耶稣基督来到听见证的人们中间,藉着这“见证”。

     

    这正是见证的原型。 

     

    思想:

    笔者作为布道会讲员,过去每次讲布道会都会有这样的焦虑——究竟参与布道会的未信者是怎样的人呢?他们有何反应呢?他们是否接受我所讲的呢?不过,每次布道其实都是耶稣来临的时刻,也是耶稣基督与他们相遇的时刻。作为见证布道的人,我们只不过是“声音”。我们不用担心耶稣基督的来临,也不用担心未信者的心态——因为耶稣基督自己与他们相遇。

  • 9月7日 我给他解鞋带也不配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26–28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26约翰回答:‘我是用水施洗,但有一位站在你们中间,是你们不认识的,27就是那在我以后来的,我给他解鞋带也不配。’28这些事发生在约旦河东边的伯大尼,约翰施洗的地方。

     

     

    对于祭司和利未人的提问,施洗约翰完全没有回应。约翰没有为自己替人施洗作任何辩护。事实上,对于祭司和利未人“资格审查”,约翰从来没有兴趣回应。约翰只是有兴趣向不认识基督的人见证基督——因此,约翰把话题改变了,从“资格审查”转化为“为基督作见证”。

     

    这是施洗约翰卑微的回应:“我是用水施洗,但有一位站在你们中间,是你们不认识的,就是那在我以后来的,我给他解鞋带也不配。”今天灵修我们一起思想这句施洗约翰的话:

     

    “我是用水施洗”:言下之意,这话的意思是“我(只)是用水施洗。”对应1:33节 用圣灵施洗的主基督,约翰知道自己所做的实在微不足道。水的施洗只具象征意义,它不能真正改变生命,它只是预备上帝的工作,带领人经历基督赐下的圣灵之洗。

     

    “你们不认识的”:祭司和利未人仍然未认识基督。虽然他们带着盘算来到施洗约翰面前,他们所得的却是认识基督的机会。任何一个真正与基督相遇的人,他们的生命都得以转变。尽管他们带着各种不良动机,一旦他们遇见基督,圣灵的洗来临,生命必会转变。因此,在这刻相遇发生以先,作为基督的见证者,约翰担当起这连接的角色。

     

    “我给他解鞋带也不配”:这是约翰第一次亲自描述自己与基督的关系。与“我不是基督”(20节)一样,它是另一个否定句。总的来说,“我不是基督”、“我不是”、“我给他解鞋带也不配”正好是施洗约翰总结的见证。

     

     

    思想:

    施洗约翰的见证暂告一段落。这几天我们一同细想施洗约翰的见证,我们看见约翰如何看待自己在基督面前的角色。面对世上各种诡诈的盘算,约翰清楚地教导我们如何在世上见证基督。弟兄姊妹,你今天愿意学效施洗约翰的榜样,在世上成为见证基督的声音吗?

  • 9月6日 为甚么施洗呢?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25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25 他们就问他:“你既不是基督,不是以利亚,也不是那位先知,那么,你为甚么施洗呢?” 

     

    明显,这问题不是普通的提问,而是质问——祭司和利未人反对施洗约翰施洗。

     

    为甚么他们反对呢?他们的反对合理吗?让我们细心思考一下。

     

    事实上,古代犹太人不是没有类似的做法。根据旧约记载,犹太人也有用水为人洁净的仪式:“我必洒清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洁净了。”(以西结书36:25)“在那日,因罪恶与污秽的缘故,必有一泉源为大卫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而开。”(撒迦利亚书13:1)施洗仪式乃是洁净的记号,也是弥赛亚国度来临的象征。同时,也有学者发现,在新约时代以前,犹太教已经有为外邦人入教而设的“入教施洗”(proselyte baptism)。

     

    不过,对祭司和利未人来说,以上有关施洗的传统却不是他们关心的重点。值得留意的是祭司和利未人所指出的次序——基督、以利亚、先知。这明显是辈份的排名。对祭司和利未人来说,这称呼是一种宗教地位。对他们来说,真正进入他们眼目的不是施洗这个行为,而是“谁”替人施洗。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他们不问施洗对人有何意义、有何用处,只问谁有配得替人施洗的辈份。

     

    施洗约翰却把这些辈份通通抛诸脑后——我甚么也不是。他一心为基督修直道路。约翰藉着施洗叫人悔改,让人审视自己的罪,从而避免审判之火的施洗(baptismal fires of judgment)。或许,读者你有兴趣再追问:究竟这具终末意义的施洗到底有没有往迹可寻?其实没有。

     

    因此,施洗约翰不算正在做一件违反信仰的事——他只是正在做一件新事。最少,这绝非传统犹太人宗教框架下被禁止的事。施洗约翰违反了上帝律法吗?当然不是。犹太律法有规定唯有弥赛亚、以利亚或先知才能够给人施洗?却是没有。因此,究竟祭司和利未人在反对甚么呢?

     

    祭司和利未人问:“为甚么施洗呢?” 我们却要问:“为甚么不可以施洗呢?”

     

     

    思想:

    信仰总是处于传统与新事之间。传统是重要的,不过,上帝却是行新事的主。新事不是要与传统作对;传统却不可以禁制新事的发生。你生命正酝酿一件新事吗?或者,你看见新事的发生吗?当我们用“为甚么”(why)去质疑的同时,让我们也为它留下“为甚么不”(why not)的空间。

  • 9月5日 两班人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23–24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23他说:“我就是那在旷野呼喊的声音修直主的道。”正如以赛亚先知所说的。24 那些人是法利赛人差来的 

     

    昨天我们把重点放在“声音”这个字。今天我们继续细读约翰余下的宣告。约翰说:“我就是那在旷野呼喊的声音:修直主的道。”以赛亚书40:3节 的经文:“有声音呼喊着:‘要在旷野为耶和华预备道路,在沙漠为我们的神修直大道。’”我们可以留意一下两句经文的差异,细看约翰如何引用这段旧约经文来介绍自己的身份。

     

    同样,施洗约翰只是“修直主的道”。道路不是他,兴建道路的也不是他。所以,与以赛亚书“预备耶和华的路”不同,约翰甚至连预备的资格也没有。上帝自己是道路,也是预备道路的一位。因此,作为见证基督的约翰,他只是让道路变得容易走一点——他只是有份参与而已。

     

    对于约翰的回复,约翰福音在此增加了一句补充:“那些人是法利赛人差来的”。

     

    这句补充可圈可点。整卷约翰福音一直刻画耶稣与法利赛人的对峙(4:1,7:45,8:13, 9:13,  11:46, 12:19、 42)约翰福音作者在此补充说祭司和利未人势力的真正源头:法利赛人。法利赛人是犹太教的势力——他们对任何新事物都毫无妥协的余地。因此,他们指派人来到约翰这里,为要搞清约翰的底蕴,消除法利赛人的疑虑。

     

    因此,约翰自我介绍完毕,圣经却引述他们与法利赛人的关系。这表明说:他们的问题其实不是真心的。他们其实没有兴趣知道约翰的身份,他们只是对约翰以下的活动感到不满,因而要追究/追问到底:

     

    “你既不是基督,不是以利亚,也不是那位先知,那么,你为甚么施洗呢?”

     

     

    思想:

    从祭司和利未人与施洗约翰的对话,我们发现一个宗教信仰里面出现两班不同的人:有人假意发问,有人真心回答;有人追逐虚名,有人尊主为大;有人稳固势力,有人却甘于卑微。弟兄姊妹,今日的你,是如何选择的呢?

  • 9月4日 我是声音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23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23他说:“我就是那在旷野呼喊的声音:修直主的道。”正如以赛亚先知所说的。 

     

    我们终于等到施洗约翰的正式介绍。约翰说:“我就是那在旷野呼喊的声音:修直主的道。”这句话其实引用了以赛亚书40:3节 的经文:“有声音呼喊着:‘要在旷野为耶和华预备道路,在沙漠为我们的神修直大道。’”

     

    两句话最大的分别,就是约翰强调自己是“声音。”这段经文的中文和合本并没有翻译出“声音”这个字,但和合本修订本却准确地把原文“声音”(φωνὴ)这个字翻译出来。

     

    约翰只是一把声音——见证基督的声音。你要问他的身份吗?是以利亚吗?是先知吗?是何等人呢?约翰回答你:“我甚么都不是,我只是声音。”甚至,约翰不是主的声音。他不是先知,不是主的代言人。他只是“那在旷野呼喊的声音”。因此,约翰这个自我介绍,其实不知不觉地控诉祭司和利未人的问题:你要查明我的身份吗?我的身份根本不值一提!你们从耶路撒冷老远走过来,就是要掌握“我是谁”吗?我根本就甚么也不是。我只是声音!

     

    声音只是一瞬间的事情。按着神学的说法,它是一个“事件”(Ereignis)。声音只是发生的一剎那。它瞬间即逝。声音不单只不是永恒,它更不能为自己存留。它没有本体。它只是被发出。它只是承载信息的工具。

     

    不过,虽说声音瞬间即逝,但是这“瞬间”却是神圣的一刻。虽说声音没有任何本体价值,但是它却承载了“上帝的道”。不,声音与“上帝的道”没有任何关联。它不是“上帝的声音”。然而,这个人世间一剎那瞬间出现后又消亡的声音,却在上帝的工作下,成为了上帝自己的启示。

     

    正如神学家巴特(Karl Barth)曾写道:“上帝能够藉着俄国共产主义、长笛协奏曲、茂盛的灌木或者死狗对我们说话。”(Gott kann durch den russischen Kommunismus, durch ein Flötenkonzert, durch einen blühenden Strauch oder durch einen toten Hund zu uns reden KDI,1, 55)

     

    上帝自己亲自说话——藉着我们瞬间的人生、藉着我们的见证,向世人说话!

    思想

    你愿意成为“声音”吗?如果“是”的话,请你要有心理准备,预备好自己只作上帝瞬间即逝、不留名字、不留痕迹的见证。

  • 9月3日 变质了的“以利亚”、“先知”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21–22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21他们又问他:“那么,你是谁?是以利亚吗?”他说:“我不是。”“是那位先知吗?”他回答:“不是。”22于是他们对他说:“你到底是谁,好让我们回复差我们来的人。你说,你自己是谁?”

     

     

    约翰说:“我不是基督。”这个否定式的自我介绍,似乎引来祭司和利未人更多的追问:“你是谁?是以利亚吗?”“你是那位先知吗?”当然,约翰对于这两条问题的答案,就是“否定”:“我不是”、“不是”。不过,这两个“否定”与“我不是基督”不同,它是施洗约翰被动的回应——对于祭司和利未人这两条问题的回答。

     

    今天,让我们来一起思想这两条问题:“那么,你是谁?是以利亚吗?”“是那位先知吗?”

     

    究竟祭司和利未人怀着怎样的语气与态度问这两条问题的呢?

     

    当然,根据玛拉基书记载,以利亚被认为是弥赛亚来临前出现的一位(玛拉基书4:5)。不过,究竟祭司和利未人是否就因此就怀疑施洗约翰是以利亚呢?我们不能确定。甚至,我们有理由怀疑祭司和利未人的到来,他们向施洗约翰的一连串提问,其实都是为了自己的宗教权力与地盘。

     

    别忘记,这两批人是“犹太人从耶路撒冷差祭司和利未人到约翰那里”的人。他们都带着从耶路撒冷而来的任务——一方面是要确定施洗约翰的身份,另一方面是确保不要让任何人搞乱当时已建立的宗教秩序。甚至,有人认为,他们的提问是出于讥笑嘲讽。“你是谁呢?是以利亚吗?”就是说“你以为你自己是以利亚吗?”“你是先知吗?”就是说:“你以为自己是先知吗?”

     

    这篇灵修文章不是要讨论究竟这两批人的动机和语气为何,而是他们怎样看待“以利亚”与“先知”这两个字。

     

    对于祭司和利未人来说,“以利亚”与“先知”成为了一种宗教地位。本来,“以利亚”与“先知”只不过是两个名称:“以利亚”是一个过去先知的名字;“先知”乃是向人宣讲上帝说话的人。不过,在这个场合里,对于祭司和利未人来说,“以利亚”与“先知”这两个词汇变得非常复杂,甚至已经变了质。

     

    在“以利亚”、“先知”这两个字的背后,象征着宗教的权力,甚至是宗教政治秩序的关注。对这班宗教人士来说,“先知”代表宗教的话语权——这位在旷野大声宣讲的施洗约翰出现,正正冲击这话语权。甚至,对当时候来说,其实连“祭司”与“利未人”这两个字也变了质。

     

    因此,施洗约翰其实不知不觉地被卷入一场宗教势力的游戏里。

     

     

    思想:

    这也是教会今天常常遇见的情况:德高望重的牧师、受人敬仰的神学院教授、掌管权力的执事。别忘记,“牧师”其实只是牧养人的人;“神学院教授”只是在神学院教神学的人;“执事”其实是教会的仆人。久而久之,“牧师”、“教授”、“执事”等字眼都变成了权力的象征。这是我们需要引以为鉴的。正如昨天所说:我们不是基督,我们不是基督。

  • 9月2日 我不是基督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20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20他就承认,并不隐瞒,承认说:“我不是基督。”

     

     

    “我不是基督。”约翰回答的竟然是一句否定句。

     

    对于别人的疑问,约翰斩钉截铁地用一句否定句来回应。这是约翰的自我介绍。“我不是”。这是一种“否定神学”(negative theology 或 Apophatic theology)。所谓“否定神学”,就是有鉴于上帝的不可言说性,人们只能用“否定命题”来尝试形容那不可言说的上帝——上帝非此非彼、上帝不是这个、上帝不是那个。

     

    任何有关上帝的“肯定描述”(positive description)都是徒然的,它都不能真正形容那真正的上帝。我们说上帝是“伟大”,上帝是“慈爱”,上帝是“荣耀”,“伟大”、“慈爱”、“荣耀”这是人类的言语词汇,但都不足以真正形容上帝的“伟大”、“慈爱”与“荣耀”,它们都只能是一个带着无限差距的比喻,它们都没有真正指涉上帝自己。因此,一个较接近真理/较避免错误的方式,就是“否定的方式”(via negativa)——上帝不是甚么,而不是说上帝是甚么。

     

    因此,约翰只能这样称呼自己:“我不是基督”——这“不是”正是约翰所“是”。约翰的一生只有一个任务,就是见证基督。他一生不断见证述说基督所“是”与所“为”。不过,约翰福音记载,他向世人第一句述说的见证,竟然就是一句否定句!“我不是基督”。

     

    “我不是基督。”正是每一个基督见证者的“首要见证”。

     

    这不只是向世人的见证,更是见证者对自己的见证。约翰对自己说:“我不是基督。”这是见证者的自我警惕!约翰不是基督,也不是基督的代言人——只是他人生所有见证的起点。当然,约翰认识基督。不然,他不可能见证基督。但是,约翰却不是掌握了、吸收了、拥有了基督自己,然后才作宣讲见证基督的工作。不。他与基督之间仍然存在无限的差距。他为基督作见证——他永远只能在差距之中作见证。

     

    “我不是基督。”这种自我否定,却吊诡地成为真正见证基督的起点!

     

     

    思想:

    弟兄姊妹,你是谁?你不是基督。这是我们见证的第一句。或许,你在教会里被称为教会领袖、属灵前辈、传道人、执事、敬拜带领者等角色。但是,我们的见证乃是从我们的“不是”开始。这“不是”,正是耶稣基督见证的开始。

  • 9月1日 约翰的见证

    作者:陈韦安博士

    经文:约翰福音1:19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9这是约翰的见证:犹太人从耶路撒冷差祭司和利未人到约翰那里去问他:“你是谁?”

     

    各位读者,很高兴能够透过 9月份的《尔道自建》灵修,再次与你在不同时空思想上帝的话。我相信,上帝的说话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仍然不变的。如果你是《尔道自建》的长期使用者,相信你或者会记得一年多前《约翰福音》神学导言的灵修。这个月的灵修,将会以这方式延续:慢读。第一章的神学导言过后,接下来是:我们会大概每天思想一两节经文。细味咀嚼。

     

    见证的原文是μαρτυρία,这是整段经文的主线重点(Leitmotiv)。神学导言也提及过施洗约翰与见证的关系(第7节)。如今,神学导言过后,约翰福音的作者正式讲述施洗约翰的故事了。

     

    一个有趣发现,这节经文是约翰福音唯一一处提及“祭司和利未人”的经文。“祭司和利未人”在约翰福音似乎并不重要。不过,既然出现次数不多,我们要问的问题反而是:为甚么他们会在这节经文出现呢?

     

    为何是祭司和利未人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看看他们接下来问的问题:“你是谁?”约翰福音没有记载他们的语气。究竟“你是谁?”是一个什么态度的问题呢?是恭恭敬敬地请教身份?还是态度傲慢、轻视的质问?我们不知道。不过,其中一个可能性是:这是一个有关身份地位的政治审问。“你是谁?竟然胆敢作上帝先知代言人?”约翰突如其来在旷野出现,大声宣讲悔改的信息,其实正颠覆了现有的宗教系统。这或许就是约翰福音唯一提及“祭司和利未人”的原因。

     

    约翰不是祭司,也不是利未人,却是真真正正上帝的见证人。

     

    “你是谁?”这是约翰作为耶稣基督的见证者,第一个被考验的问题。

    “你是谁?”重要的不是身份,也不是家族背景,而是上帝国度下的召命与委身。

    “你是谁?”在世人面前,约翰甚么都不是;在上帝面前,他却被拣选一生作耶稣基督的见证者。

     

    思想:

    见证是甚么?它或者是一个故事。不过,最重要的,它还是“你”自己。今天香港教会太多“见证”。真正的见证,从来都是“人”自己。因此,这是我们今天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你是谁?在上帝的国度下,你究竟是谁?你是一个怎样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