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务处的头像
让石头说话:充满宝石的礐石堂─教务长阮一心老师
校务处 发表于 2019年06月6日 星期四 21:47
 

上次与你分享去汕头有偶然遇见的惊喜,就是寻到很多有历史价值的宝贵石头,考察了宣教士耶士摩创办的“天道学堂”。今天与你介绍中西合的教礐石堂”和里面宣教士的墓园“先贤园”,一起发掘汕头宣教历史的宝藏。

历史悠久的礐石堂

要讲汕头礐石堂的历史,真的要从咸丰八年(1858年)说起。耶士摩从暹罗移到香港传教,曾到汕头,了解到德国巴色会及英国长老会都已去汕头传教,1858年美国浸信会便委派耶士摩到汕头宣教。 

1860年耶士摩与约翰逊先到妈屿传教,有8位潮州人受洗入教。1863年耶士摩在汕头礐石创建教堂,起初只是一间平房。1872年建成教士楼,楼下办女子学校和做礼拜(即老礼拜堂及明道女校)。教堂旁边有房屋,可供内地信徒从各地来礐石礼拜住宿。1872年礼拜堂落成,1898年教堂维修扩建,成为岭东基督教浸信会的中心。 

其后人数逐渐增加,旧礼拜堂不够容纳多人礼拜,1930年在美国教会的帮助下,由全岭东徒捐款,在小礐石另建了一所教堂,叫做岭东基督教纪念堂老一辈称礐石堂为“纪念堂”,是纪念基督教在汕头设立70周年而建造的。礐石堂位于礐石小学后面的山坡上,经历百年的风霜,是汕头地区原始风貌保存得最好的教堂之一。1980年重开,进行重修,扩建周围的广场,2008年再翻新和修复。 

《美浸会岭东宣教略史》的封面照片就是礐石堂虽然不知道照片的年份,但可以看到当年有很多穿着黑白长衫的信徒聚集在教堂门外的广场,足以证明汕头教会的兴旺。照片中的大树今天还屹立在花园里,广场就改建了用植物组成的“哈利路亚”和“以马内利”花圃。 

中西文化结合的建筑 

礐石堂建于1930年,建筑结构中西合璧,非常宏伟壮观。参考网上资料才知道它的筑建体现中西文化的融合之美,主堂与门廊均采用西洋新古典风格多克柱,屋面则采用中国传统的重檐宫殿顶,上盖绿色琉璃瓦。  

礐石堂正门亭有6根圆立柱,6为中国传统观念是六六大顺6根柱子组成了5个门洞,5五福临门,而正门是3个纯西式石框拱形门,是代表基督教信仰的“三位一体”,原有的7层台阶则体现圣经中完整的数字“7”。 

礐石堂四周基座及墙体以花岗岩石砌筑而成,上部是中式风格的宫殿式架构,斗拱飞檐,顶面以绿琉璃瓦铺设;而门窗却是充满西方风格的落地式构造,各个门框上均饰以从美国运来的彩色玻璃,屋顶的大梁和堂内的栋梁也是当年从欧洲运来的,能抵抗白蚁侵蚀的优质原木,经过89年仍然完好如初。 

先贤园的百年

在外国的教堂很多都设有花园墓地,但中国的教堂很少会有墓园,没想到在礐石堂广场的右侧有一个先贤园,里面安放了几个百年宣教士的墓碑。 

百多年来有很多宣教士,不单来到汕头传福音,更把西方的文化带到了这里。他们最后把生命献上,将遗骨留在礐石山上。 

先贤园的地方很小,几个墓碑有不同的形状,有竖立的、也有横卧的,有些只剩下部份碑石,所有墓碑上的中文和英文字都被人为破坏,比较难看到上面记载的宣教士的生平。我当时不认识汕头的宣教历史,我相信这些墓碑是从其他的地方迁移过来的。后来黄姊妹问当地信徒,证实这些墓碑是2006年才运来先贤园的。 

番仔坟的沧桑
后来我从网上资料找到原来礐石以前有个“番仔坟”(广东俗语“番仔”即外国人),宣教士的墓碑就是从那里被拯救出来,饱经沧桑最后才在礐石堂找到安居的地方。

番仔坟的旧址在现在礐石洪厝街尾达兴锅炉配件厂(汕头市第三医院附近),埋在那里的有美国人、英国人、比利时人、荷兰人、德国人、法国人等。他们除了有传教士,还有商人和学者。文革时期,墓地被毁后,很多墓碑被人捣碎用来建造房屋,有的则被丢弃荒野。后来收集起来的墓碑只有10块,现在都安放在先贤园里。   

石头说故事

每一个墓碑都有一段故事,都有一段难忘的历史,能牵出一个家族,联系到一个国家。这些墓碑都是宝贵的历史资源,向我们诉说宣教士不平凡的故事。先贤园有两个比较大的墓碑,旁边刻有生平介绍,让我认识了两位早期来到潮汕地区传教的玛坚繍牧师和施饶理牧师。  

英国传教士金护尔(玛坚绣)(Rev. Hur L. Mackenzie M.A.1833-1899,27岁成为牧师,奉派来潮宣传救主,1897年曾在英国蒙举为长老会总会会正。1899年12月26日在汕头安睡,驻潮州40年,享寿60有6。  

英国传教士施饶理(Rev. George Smith M.A.1833-1891),25岁成为牧师,驻剳澄邑之油江,周游粤东之潮惠,创建会堂宣传救主,招徒甚多,而终于耶稣1891年,享寿59岁。 

施饶理和玛坚绣等传教士进驻汕头后,一方面向潮汕内陆和客家山区发展福音事业,一方面在汕头埠这个根据地创建医学、学校和印书馆。 

施饶理积极向潮汕的内陆开拓,1862年他在澄海县盐灶乡接纳8个信徒受洗进教。此后,英国长老会在潮汕迅速发展,1937年,在潮汕地区创建了142个教堂,发展信徒超过1万人。 

玛坚绣與潮汕的传教士开展学院式神学教育,1874年在汕头开办贝理神学院。开办当年有学生8人,他和汲约翰、卓为廉(William Duffus)担任教师。 

玛坚绣还参与了潮州白话圣经的翻译出版工作。1888 年,他与卓为廉、施饶理、汲约翰和安饱德(P. J. Macagen)共同翻译出版罗马字本的圣经。 

这两位牧师虽然死了,却因这信仍旧在说话。(来11:4)他们已服侍了一代的汕头人,在当地播放了福音的种籽,培育了一代信徒领袖。他们作功的果效一直延续到今天,昔日的福音医院和学校,今天仍以不同的形式服务人民。 

礐石就是很多石头的意思,历史悠久的礐石堂满载了宣教士见证的宝石,他们的生命所发出的光辉,今天仍然向我们说话,见证神对中国人恒久不变的爱。 

参考资料

耶琳牧师娘。郭译。《美浸会岭东宣教略史》。汕头,2017。

属灵人物简介:〈耶士谟〉

基督教史人物传记:〈耶士谟〉

百度:〈礐石〉

HUAIHAI(数字让人清醒):〈尘封旧事今何在一块墓碑一传奇 〉

书与城市:〈1861-1899|玛坚绣:一位非著名英国传教士在汕头〉

大汕头湾:〈中西合璧的汕头老市区教堂〉 

往期链接

〈让石头说话─来自莱茵河的宣教心〉

〈陪妈妈去旅游:汕头南澳篇〉

〈让石头说话:汕头寻宝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