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务处的头像
崇拜直播与大数据解读—课程主任万峰老师
校务处 发表于 2020年04月9日 星期四 09:53
 

如果你有留意我之前的文章的话,你会发现我对于网络与崇拜的发展中,有4个核心—内容、推广、技术、牧养。随着近日崇拜慢慢转为家庭崇拜或录播崇拜,其中使用不同串流平台的制作,往往衍生出一系列大数据;我们必须懂得观看,由于我自己主要使用Youtube和脸书(Facebook)直播,或许检视的指标和你并不一样,但背后的原理是相同的。

掌握崇拜大数据KPI

大前提是,我们必须知悉网络的数据与实体崇拜简单“以点人数”方式计算有所差别,我们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关键指标(KPI, Key Performance Index),去量度参与崇拜的程度。

首先,我们要检视浏览量。浏览量是具有“水份”的,因为随便点进来已经算作一次浏览。所以我们必须看独立浏览者(Unique Visitors,减去那些重复的人。这些独立浏览者只是一台机器,如果我同时使用手机和平板打开,已经算为两位;但留意有时崇拜是一家人围着一台手机一起参与的,所以那个比例我估计大概是1.5:1,即是2000独立浏览,即是大概约3000人左右,但具体数字你必须按照自己教会使用者的习性决定。

第二,我们要看的是浏览时长。对于一次约60–90分钟的崇拜来说,我们最重视就是弟兄姊妹有没有完整参与聚会,还是只听了讲道就算了。根据我们教会的数据,手机使用者的专注时长,远比其他平台低3倍! 

即是说,我们应该鼓励弟兄姊妹多使用手机以外的工具参与崇拜,让他们更加专注。我们也可以观看续看率(Retention rate看看参与崇拜者参与的情况。在近期的数字中,我发现大概6成点击的人都会参与整个崇拜,当然也流失了很大部份的弟兄姊妹,可能他们参与了其他教会的聚会。

第三,我们要看看受众使用的平台。在我的经验中,大概70%以上的人使用手机来参与崇拜,而正如上文所说,手机专注时长大概只有10分钟,比其他平台如平板/电脑等低3倍,我们或许需要专门为使用手机的弟兄姊妹设计适合的崇拜,让他们能够积极参与。

第四,我们要研究浏览的来源途径。在我们的数据中,显示有很大部份的弟兄姊妹是透过即时通讯软件的信息点进去崇拜的,也有一定的人数是专门主动点进去的。我们要留意使用即时通讯软件的弟兄姊妹,也会很容易比这些讯息干扰,以网络发布来说,最高质量的受众必定是主动的观众/参与者。但如果可以订阅频道,让频道主动推送的话,就更有果效。

第五,借着这个机会,我们可以研究大数据背后弟兄姊妹的背景,如男女比例、年龄层等等,普遍来说,基督教聚会以女性为主,如何设计女性化讯息其实非常重要!另外,我们可以从不同年纪的平均浏览时长看到聚会对不同年纪的弟兄姊妹的吸引力。

提升网上崇拜有方法

除了分析数据以外,我们可以透过以下方式推动教会崇拜的传递效果。

第一,鼓励弟兄姊妹按“分享”。分享在网络世界上异常重要,在这前提下,传福音可能只是举手之劳。

第二,我们要做好网络文宣。网络的时效短,专注力低,而且预告期短,不过我们必须做好文宣推广,让人知道我们有此活动,才会有人参与。

第三,直播还是录播?其实网络群体不介意你是否直播“一镜到底”,还是录播;不过在网上播放模式有首映Primere或者现场Live。其实这两个模式对于受众来说并无分别,但对制作者来说,不是现场播放,则可免去现场出错的焦虑,也可以加上一些剪接。近日我们提供了一次可以供人跳跃时间的崇拜聚会播放,不到一个小时,已经被人打好了时间码,让人直接跳到讲道部份,这真是我们的原意吗?

第四,我们以为自己是自媒体,但受众的期待并不一样,他们会将内容和其他世界级的制作并排比较。比较对象就算不是张学友演唱会,也是《赞美之泉》演唱会,所以其实我们以为正在做自媒体(User Generated Content),受众却是期望专业制作(PGC, 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而太低质素只会带来期望落差。 

第五,网络聚会本身已经是隔阂,我们要额外花心思消除这障碍。无论是请主席讲员看镜头,将镜头视为你的会众;同时,我们也要有合适的方法,鼓励弟兄姊妹参与奉献(如网上支付)。网络聚会也重视即时的感受分享(例如没有弹幕的动漫网站就失去了它的魅力),教会应该请同工驻守在网络平台之中,即时安排回应与激励,让整个聚会不只是播放片段,而是有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互动。

第六,以最大公约数(Highest Common Factor设计聚会。由于网络上什么人都有,甚至一所教会的不同崇拜也合而为一,会众在家中也没有诗集圣经,我们最好能够预备一些人人都会唱的诗歌。如果有可能,应预备字幕,简单的直播软件配合PPT简报,以绿幕形式制作已经可以达到此要求。

如果你的教会有网络聚会,希望我们不只是将现场的活动搬到网上去,而是我们按照这个生态,重新规划崇拜。欢迎一起讨论研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