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务处的头像
亲子教室:“乖女儿”消失了?—鲍周瑞珠
校务处 发表于 2020年04月24日 星期五 13:15
 
PDF 文档 CC_200427.pdf
音频文件(MP3)

播音:星星

“你好烦人呀!”“你都不了解我!”孩子们很多时会这样投诉。最令家长们头疼的是,似乎衣食住行各方面已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日常生活中,也不时跟他门作理性的分析、提醒,但不知何故,孩子们仍常投诉家长们不了解他们。究竟什么是家长不了解的呢?

原来,孩子的成长不单是从家长身上学习理性解决问题的技巧,也需要在情感上得到了解和肯定。虽然是一家人,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不就代表能真的了解孩子的思想及情感。当某一刻各自停留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时,就进入不到对方的情感世界;顿时父母与孩子之间会出现一个无形障碍,把他们隔开。其实,这情况在人与人的相处中时常发生,问题是我们有没有能力把这无形障得消除?以下的例子,能让家长们更了解孩子情感上的需要。 

到外国念书WhatsApp联系

朋友15岁的女儿刚去了美国读书,她一直都是尽责和守规律的乖女儿,与父母的关系融洽差不多每天都跟父母用WhatsAppSkype倾谈生活近况。但有一天早上,乖女儿过了平常的时间很久,仍没有发讯息给父母。父母很担心,于是试图用尽各种方法或途径联络乖女儿,都联络不上。

父母最后决定打电话给女儿Home–stay(即在当地居民租住的家庭)的屋主询问。屋主急忙走去敲女儿的房门,发现她女儿因太疲倦迟了起床,才接不到电话和WhatsApp屋主叫醒女儿后,女儿不停向父母嚷着及投诉:为什么要联络别人找她?她又不是……一边说,一边哭。另一边厢,父母努力解释自己的担心,因此才找屋主帮忙。同时,他们也理解女儿长大了,告诉女儿可由她决定WhatsApp联络时间,并尊重她的选择。

“乖女儿”蛮不讲理?

父母解释自己的立场,希望女儿明白他们的难处;与此同时,也尝试理解女儿的需要,希望她可以平息情怒。联络中父母没有责怪女儿,但可惜,父母越解释,女儿越气愤,觉得父母不明白、不了解她,还把问题推在她身上。无论父母怎去解释,女儿似乎总不理解。是不是女儿真的长大,以往的“乖女儿”便会消失了,变得蛮不讲理了呢?

其实父母能重新检讨,尊重女儿已经长大,需要更多的自由空间,这做法已是相当不错。但可惜,女儿此刻仍处于激动的情绪中,对于父母所有善意的理性分析,全然听不进耳内。要进入女儿的世界,父母首先要放下自己原先的心思意念,尝试感同身受去代入女儿的处境,而非理性地解决问题。 

女儿需要先被安抚

试想:一个守纪律、尽责的小女孩,初由香港到美国一个陌生的地方,在睡梦之际,突然被屋主(一个不太熟识的人)拍门叫醒,好像发生了什么大事。乖巧的孩子可能会不自觉地怀疑自己是否做错事,内心自然不好受。

就如John Bowlby的“依附理论”:在惊魂未定之际,此时此刻,乖女儿”最需要的是父母亲温柔的安抚,好叫她可以从之前的惊惶中平静过来。如果父母没有回应她此刻情感上的需要,没有安抚她,反而不断作出理性的解释,这理性的处理手法遇上感性的需要时,就制造了一条巨大的鸿沟,阻隔了父母与女儿心灵上的交流。所以,父母越解释,女儿就越觉难与父母沟通。 

当感性的需要遇上理性的处理时

其实,感性的需要遇上理性的处理,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事实上,大部分人的成长不是惯性地遇到问题就用理性去解决吗?就像一个人伤心时痛哭,被别人安慰,却叫她不要伤心,不要哭。但是,越叫他不要哭,他就越想哭,因心中的感受没有被明白。又或者,一位妻子刚被上司责骂,不开心,找丈夫诉苦。丈夫却用心良苦地跟妻子分析,在工作上可以怎样加以改善。这些善意的理性分析,却往往叫当事人感到气愤。因言谈中,妻子不但感受不到丈夫的支持和体谅,而且更可能觉得被丈夫怪责做得不够好,因而令她产生距离感,像有无形的障碍隔开了他们。

通常一些伤痛或令人惊惶的事情发生了,当事人很多时仍处于用情感去接收讯息的状态。假若当事人不愉快的负面感受能在此时此刻被接纳及了解,或是他的努力付出被明白和肯定,这些正面的安抚会使当事人在情感上得到满足或渲泄。这亦促使当事人慢慢从原先的感性转过来,用理性、冷静分析事情。

情感得到满足

故此,当“乖女儿”的父母愿意尝试放下自己的思维,进入女儿的情感感世界,告诉女儿,他们理解她面对突然被吵醒那不好受的感觉。当父母的体谅和明白安抚到女儿的情感,帮助她能正面回应父母。最后,“乖女儿”告诉父母,虽然她仍不喜欢父母透过其他人来找她,不过,她还是感谢父母对她的关心;答应下次如有类似的情况,她就算再想多睡一会,也会预先给父母发一个WhatsApp讯息令父母安心。

作者简介

鲍周瑞珠,个人、婚姻及家庭治疗师,基督教婚姻家庭治疗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