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务处的头像
神学类﹕《儿童神学—孩童的属灵思维操练》—吴东儿老师
校务处 发表于 2020年05月29日 星期五 16:23
 

书名﹕《儿童神学—孩童的属灵思维操练》

作者﹕刘清虔著

出版社﹕道声出版社

年份﹕2008

良院同学刚刚学习完《儿童教师训练》这门课,笔者也趁机会给大家介绍《儿童神学—孩童的属灵思维操练》这本书。

知行合一塑造生命

儿童教育家黄清一说,“这是一本为了帮助成人教导孩子、使孩子成为具有神学思考的下一代而写的书。”(页4)“儿童不只是需要一大堆圣经故事,他们更需要成人协助他们将圣经故事整合成一套系统神学的知识,同时能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知行合一地塑造他们的生命。”(封面内页)

将信仰化内心准绳

本书作者刘清虔牧师在序言说:“我们无法预测未来的走向……将正确的信仰内容化为他(儿童)内心的行为准绳,那么,不管社会怎么变,他们都会知道在上帝面前该怎么做是最好的。”(页8)而他在总结也说:“儿童宗教教育的目的,在于教导小孩成为一个具有思考能力,而能从事神学思考的人,然后能在这千变万化、五彩缤纷却价值混乱的社会中,行出合上帝心意的道……大人必须先具有神学思考的能力,才能帮助小孩拥有如此能力”(页213)可见全书目标清晰、首尾呼应。

认清问题对症下药

本书在绪论中,提到“儿童神学的起点及其必须性”。作者首先指出现时宗教教育的危机,在于教会与家庭在信仰教育上的落差,圣经故事的推衍与运用上的不足,及对现代社会潮流的抗拒力不够。另一方面,教会师资欠缺训练,大多教会只有技术训练但却没有思想训练,还有教师的信仰榜样阙如,事工专注度与委身的不足等等都是问题。此外,儿童确实也有灵性培育的需要,历史上有不少的布道家、宣教士都在儿童或青少年阶段立志献身服侍。

要塑造儿童的灵性,教师必须先对神有认识而且要植根于神的话,同时需要了解灵性的理性基础和神学灵性的关联。因此,当我们在问儿童神学的意义时,我们也需要问问何谓儿童?什么是思考?什么是儿童的神学思考?谁来教导?如何教导?由此种种,作者指出儿童神学的必要性。

先谈基础后讲主题

阅读本书,个人认为可分为两个部份,首先是成人先要处理和认识的基础课题,包括﹕第一章〈哲学的意义与主题〉、第二章〈如何进行哲学的思考?〉、第三章〈神学的意义与主题〉和第四章〈如何进行神学思考〉。而第二部份(第五至第八章),则是进入儿童的角度回应。

因材施教因时制宜

帮助儿童作神学思考,先要看第五章〈儿童的思考〉。随着时间的推进,儿童思考发展的向度,是可以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想象到系统、从直觉到知觉、从单一到多元、从比较到推论、从依赖到独立等等的转变。至于他们的思考能力,包括观察事物关系、了解事物能力、初步推理、强烈记忆、分辨概念、叙述表达、分析与判断等等也会不断进步。 

家长、教师若能了解儿童在不同阶段的特性和发展能力,再花点时间用不同模式加以引导和训练,他们思考力的提升将有目共睹。另外,若想要儿童增加思考能力,我们需要打破框框,让他们接受更多的刺激、在交谈中多以“疑问句”代替“命令句”和鼓励儿童多多发问;虽然困难,但事在人为。 

建构场景善用问题

作者在第六章〈如何教导儿童进行神学思考?〉中谈到,要在儿童心中将圣经故事跟现实生活搭起稳固的桥梁,我们就需要为他们提供信仰的生活世界。作者指出这需要建立有宗教气氛的家庭生活,包括重视家庭崇拜、宗教节期、宗教教育;和建立合适儿童的教会环境,包括购置儿童的信仰图书、布置儿童的信仰空间、设计属于儿童的信仰活动。后者或者不容易,但前者却绝不可少。

至于对儿童进行神学的思维训练,最好的方法是藉着问题去引导他们思考;使用好的问题,包括:比较、因果、归纳、两难、应用、发展性、象征性等等的提问。 

从圣经故事到神学

在儿童宗教教育里,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是跟儿童讲圣经故事;但怎样讲、要讲的好却是关键。圣经故事不应像普通故事一样单纯讲完就算,而是需要探究其中的圣经故事与原始处境、抽象意义、现代处境、神学和生命意义、终末和伦理意义等;好让儿童的信仰生命可以得到良好的塑造,这就是第七章〈从圣经故事到神学〉的内容。 

文学中的神学意涵

在最后一章〈儿童文学中的神学意涵〉,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不同文学作品中的神学意涵,如饶恕与仇恨、救赎与沉沦、牺牲与占有、真实与虚伪、自私与博爱等。而我们熟识的著名儿童文学中,也有关于死亡与复活、善良与邪恶、困境与希望、顺服与违反、过程与结局的神学意涵。“神学与文学是认识人与认识神的一体两面,透过文学作品的欣赏,使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自我,体悟信仰对生命的张力。”(页192

不思而信信而不行

今天教会最大的问题,就是许多信徒是盲目、盲从的信;另有许多则称有信,却不行动。其实,未经思考的信仰无法承受生命中的风雨,没有行出来的信仰无法验证品质的好坏。(页127)

华人的思考模式、性格对于要进行神学思考,其实是一大挑战。而我们华人教育着重背诵和服从,有时会视儿别人的思考和提问为“洪水猛兽”,误以为不尊重、挑战个人权威的举动。如果我们都能够明白自己的情况、放下这些刻板的印象,自己先迈出一步,尝试操练神学思考,为培养下一代信徒而努力,相信教会的传承还是很有希望的!无论我们是否传道同工、主日学教师、家长,这本书适合每一个信徒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