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务处的头像
十架事件之“门徒的考验”─周广亮牧师
校务处 发表于 2020年07月3日 星期五 17:30
 

问题在哪里?

基督教的历史有一个原理:历世历代受逼迫后的教会,不是消失和衰弱,而是更茁壮增长。16和17世纪英国的清教徒受到逼迫,造就了北美新大陆的基督教新教历史;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朝鲜半岛,经历了日本统治下的迫害和韩战的苦难,成就了亚洲教会最快的增长实例;再往前看,十年文革后的祖国,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中国教会史中范围很广的教会复兴。改革开放后,迎向半个世纪之际,新一轮的压力似乎扑面而来;然而,我们可以预测,经过锻炼后的教会一定更加炼净。今后,正是更佳见证机遇的新时代。

在圣经中,门徒所经历的最大逼迫,好像是罗马政权所施予的压力。那时,以彼得为首的教会代表,能够在犹太议会的审问下讲出“顺从神,不顺从人”的壮言豪语(徒5:29)。议会的高官凭着门徒的勇气,也认得出他们是跟过耶稣的门徒(徒4:13);所以,逼迫的压力不足畏惧,反而问题在其他方面。 

警惕的经文

回到稍早之前,同样的地点,在主耶稣被罗马兵和犹太圣殿警卫联合逮捕的当晚,门徒不知所措的慌张和恐惧不安,才是真正的压力。关于这方面,18127有很好的记述。整段的要点是彼得终于3次不认主;就在这之前,彼得表明他愿意为主舍命(约13:37),但现在他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失掉勇气,也失去见证。所以,在约18271337之间,有很奇妙的矛盾。这一段对门徒首领(彼得)的刻画,非常重要,尤其在面对教会压力(逼迫)时,是所有基督徒都要认真学习并做警惕的经文

18章最重要的一节在哪里呢?(除了约18:27记载彼得终于第三次否认耶稣的这节最重要之外)我们要注意,耶稣被捕以后,大祭司审问耶稣什么?耶稣回答了什么?“大祭司就以耶稣的门徒和他的教训盘问他”(约1819),这是最重要的经文。 

从今天的处境说,任何国家的治安单位都会想知道你教会的信徒有多少;然后,你们的教训(教义)是什么。古今中外盘问的关注点都一样,就这两点。而耶稣回答的记载,只有“教训”一方面。他表明自己的作风是正大光明的(约18:20–21),然后,他反抗差役的粗暴行动。这段经文就结束。

耶稣的回答

到此,读者必须仔细读一读这几节经文。读了以后,我们就问一个问题:“耶稣为何没有回答有关门徒的盘问?”至少,没有回答的记载。为什么?我们推测有两个原因。第一,耶稣要保护门徒。他不需要说“我有十二门徒,这是他们的名字”,也不必提说曾经发动70人出去传天国的福音,有布道实习。他都没提。经文根据是约18:9,主使门徒不失落。

第二个原因是从作者角度出发,本章描述了一个重要的对比─耶稣和彼得,就是主和门徒的代表。透过作者约翰告诉我们彼得的反应,就看清了门徒的现况;这就间接回答了大祭司的盘问(约18:19)。当然,彼得跌倒了,所以主耶稣不提门徒方面的审问。

叙述文解析

从经文的铺陈上看,或用文学技巧来解析,我们留意本段经文的4方面—人物、氛围、情节和对话。

一、人物

主角是耶稣和彼得,配角是那门徒(约翰)、犹大、大祭司、马勒古、差役、卫兵(犹太)、千夫长(约18:12)、一队兵(罗马)、使女和仆人。

二、氛围

氛围也可以是格调(tone)。这篇事迹发生在黑夜,格调是黑暗的,气氛是紧张的。单从配角的用词次数,就感受到敌对势力是排山倒海而来,有大祭司、马勒古、差役、卫兵(犹太)、千夫长、一队罗马兵、使女和仆人。这些名词相对于仅有的“门徒”,后者肯定是弱势。况且门徒犹大也列在敌对者行列。

“卖他的犹大也同他们站在那里”是深刻的一笔(约18:5);又及,对彼得的描写也是同样语调,“彼得也同他们站着烤火”(约1818)。和谁站在一起?他们。他们是谁?是本章的大势,当时的主流。这样,我们就解释了为何彼得变得胆小,又经不起质问。

三、情节

客西马尼园是第一幕,犹大带领一队军兵来捉拿耶稣,我们看到火把和刀光闪闪。这里有对白,有亲嘴为暗号,有彼得动刀,有基督医好仆人马勒古。第二幕,耶稣被捆绑,移到该亚法的官邸。第三幕,彼得烤火,面容时阴暗时光亮,但他否认主。

第四幕,主耶稣在亚那面前受审。第五幕,彼得最后一次否认主,鸡叫了。预言应验。当最后一次有人问彼得:“你不也是他的门徒吗……我不是看见你同他在园子里吗?”我们都希望他最后一次不要说“我不是”,而像主一样说:“我就是”(约1858)。可惜,这就是信仰生活的现场,门徒的考验!

四、对话(对白的对比)

既然主角是耶稣和彼得,主题是审问和考验,那么我们就看看两者的回答吧。主耶稣说了两次“我就是”,诚实又勇敢(约1858);彼得说了两次“我不是”,是谎言和胆怯(约181725)。从此,彼得和耶稣进入了两个境界。然而,故事并没结束,直到约翰福音最后一章,彼得有了悔改更新的机会,那就是他3次被确认,“主啊,我爱你”。所以,耶稣升天以后,教会大复兴时,再有逼迫冲来时,彼得和约翰能以胆量证明自己是门徒。这使今日的中国教会看到榜样,也看到压力下的盼望!

卡森(D. A. Carson)引用了一句话:“彼得不能跟随耶稣,除非耶稣先为他舍命。”(Fenton,参卡森的《约翰福音注释》,美国麦种出版,913页,英文586页)。所以,彼得之前的豪言壮语,只是理想,也甚肤浅,不能实现。

信仰的告白要成为真实,必须经历十字架的大能,领悟基督为我们受死的深刻;否则,苦难来临,逼迫杀到,大概我们也会如彼得违背良心说出决不应该说的:“我不是(耶稣的门徒)”。

(上述叙述文的解析部份,是受默隆尼Francis J. Moloney的注解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