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务处的头像
差传圣经基础—启示录与普世宣教—吴加恩老师
校务处 发表于 2020年10月16日 星期五 16:25
 

认识天启文学

启示录如何揭示有关普世宣教的真理?要谈这个问题,得先指出这书在文学上的特色。1启示录的写法与两约之间的“天启文学”相似。它有一种循环渐进的宏大结构,所记述的异象能使读者视野开阔,飞越时空,看到天上的神在世上和在历史中掌权,又看到撒但受到最终的审判。

着眼点在喻象

这写法的着眼点不在于细节,而在于那一幅一幅生动的绘图,也即是“喻象”(imagery),而这些喻象有不少是从旧约援引过来的。作者虽然没有直接地谈论关于宣教的事工,却彷佛用了旧约的语言,为我们绘写宏观的、与救恩历史息息相关的图画,足让我们窥见启示录的神学对教会的宣教使命是何等的坚持。

一、宣教的主宰—是立约的神、救赎的主、耶稣基督

我们在启示录见到的耶稣,是一位威严、大能的耶稣,在他的主权掌管之下,这世界经历灾难和面对审判。表面看来,这好像与宣教没有太大的关系;然而,就如旧约历史所述,神的救恩是在人的灾难中施行的:从洪水、出埃及、到被掳事件,旧约子民一直是在堕落中或苦况中获得拯救。那位与人立约的神耶和华,一面施行审判,另一面亦赐下拯救;而启示录告诉我们:耶稣基督正是那位神:他为普世带来了救恩、亦同时在这末世带来了审判!

立约的神

启示录有一些关键性的异象,说明耶稣是救主和立约的神的角色。第一章有“人子”的异象;在当中,耶稣自称“首先的、末后的”,这相当于“阿拉法、俄梅戛”和“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都是“自有永有”的意思。这称号出现在全书的开头和结尾(1:8、17,21:6,22:13),先后指神和耶稣基督。这表示耶稣与神一样是立约的神,是拯救百姓的主。2

此外,人子满有君王的威势;他右手拿着“七星、七灯台”,表示耶稣是君主,而教会是从属的子民。我们更可在2至3章的7封信中,见到立约形式的训令:“若不悔改”,就有审判了,而“得胜的”,主就赏赐各样末世的祝福;这些带警告和应许的说话,绘写出耶稣基督与教会的立约关系。

救赎的主

另一幅重要的图画出现在4至5章:约翰上到天上,看到那坐宝座的异象。从启示录的结构看来,这天上一幕是全书的枢纽,带出往下所叙述的各个循环的末世事件;而这一幕异象,显然与普世的宣教有关。在此,耶稣是“像被杀过的羔羊”;站立着(56上),表示他经已复活,升天;他是“羔羊”,这显出他是救主的角色:为百姓死,救赎他们的罪,使他们离开苦困(参5:9)。在异象中,紧接羔羊出现的是“奉差遣往普天下去”的七灵(56下)。

在今天,“往普天下去”这句话好像已成了差传的口号,但是在启示录,这话是引自撒迦利亚书,指着圣殿的重建而说的,指出那事工“不是靠势力,不是靠才能,乃是靠神的灵,方能成事”(亚4:6)。启示录引用这喻象,是要勾勒一幅救恩历史的图画,说:随着耶稣完成了救恩,圣灵就往天下去,保守和帮助圣徒,像建立圣殿一样—在末世的困迫中,使他们“成为国民、作祭司、归于神、在地上执掌王权”(4:10)。

二、宣教的行动—是透过教会的见证和万族对羔羊的跟随

启示录不多用“传福音”的字眼,也没有具体论说有关宣教的工作,但强调教会要为耶稣作忠心的“见证人”(参15)。3我们在11章读到两位“见证人”的经历,他们大有能力地传道,却受到迫逼,最后死而复活(11:1–13);这里出现的喻象,橄榄树和金灯台(11:4),同样源自撒迦利亚书(亚4:1–6),与圣殿的重建有关,但启示录在此引用,是描绘教会方面的参与,指出其末世中的使命与经历。

教会的见证

此外,我们在1至3章也见到“金灯台”的喻象(1:12、20;2:1),暗示着教会是末后重建的圣殿的金灯台;我们相信,人子在金灯台中间行走,不但鉴察着教会的行为,也同时赐下能力,让教会发光,在末世中作见证。

书中那些描绘见证人的喻象还有很多,例如,二十四长老(4:4)、十四万四千人(7:1–8、14:1–5)、从各国各族各民各方而来的许多人(7:9)、妇人和她其余的儿女(12:17)、十二支派和十二使徒的名字(21:12–14)。4这些喻象往往涉及“12”这个数字,表示旧约子民和新约子民是同为一体的,也即是说:神的救恩不再限于以色列,而是远达外邦、万族了。5 

万族对羔羊的跟随

此外,这些喻象又强调神的子民是极其众多、且是从各方而来的。作者除了用量词来描写这些人物,更同时引领读者升到视野无边的高处去观看,见到异象中的无数子民,在敬拜、在见证、在受苦、在争战、在得胜;并且,“羔羊无论往哪里去,他们都跟随他”(144—在这幅宏观的图画中,宣教的异象可说是不言而喻的。

三、宣教的终极目标—是圣殿的重建、新天新地的出现、神的同在

从启示录的观点看,教会的见证与普世宣教是异曲同工、同一件事,而这事的终极的目标,可说是“圣殿的重建”。启示录把教会看为金灯台,设置在天地之间,承担着见证的使命。过去,以色列重建的是旧约子民的圣殿;今天,教会藉着见证在建造的是末后的圣殿,是各国、各族、各民、各方的的人都可去敬拜的圣所。

我们在启示录4至5章所瞥见的,正是这万民敬拜的宏大圣所,但那只是天上的景象;在地上,教会仍在面对末世的困迫、诱惑和争战。到了启示录的最后两章,我们见到圣殿的竣工;那是个“新天新地”,当中有从天而降的圣城耶路撒冷,而“神的帐幕在人间”—由此看来,神与人的同在,应该是普世宣教的最终目标!

问题讨论

1.启示录所描述的“见证人”和他们所处的不同的处境,能带给我们宣教的事工有什么启发?

2.在实际情况中,“敬拜”与“宣教”有什么关系?启示录可以怎样在这方面指导我们?

3.如果教会是灯台,照亮着四周,宣教事工可以怎样使之照得更广、更远? 

参考书目

  1. 包衡著、邓绍光译:《启示录神学》。香港:基道,2000。
  2. Beale, G. K. “Eden, the Temple, and the Church Mission in the New Creation.” Journal of the 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ociety, 48, 2005, 5–31.
  3. du Preez, J. “Mission Perspective in the Book of Revelation.” Evangelical Quarterly 42, 1970, 152–167.
  1. Dumbrell, W. J.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Homebush West: Lancer, 1985.
  2. Miller, J. V. “Mission in Revelation.” Pages 227–238 in Mission in the New Testament. Maryknoll, NY: Orbis, 1998.

注释

  1. 启示录的引言反映这书有3方面的本质:“写给教会的信”(1:4)、指向末世的“预言”(1:3、19)和“耶稣基督的启示”(1:1)。这里只略述其为“启示文学”的特色。
  2. 详参包衡著、邓绍光译:《启示录神学》,第二章。香港:基道,2000。
  3. “传福音”一词只见于14:6,但“作见证”或“见证人”则出现多次。
  4. “二十四长老”可有不同解释,但无论如何,他们算为地上“众圣徒”的代表(参5:8)。
  5. 详参J. du Preez, “Mission Perspective in the Book of Revelation,” EQ 42, 1970, 15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