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务处的头像
社会学类:《边际的共融:全球地域化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基督教研究》—蔡弟兄
校务处 发表于 2021年11月26日 星期五 14:45
 

书名:《边际的共融:全球地域化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基督教研究》

作者:吴梓明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份:2009年

带有地域特色的普世基督教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间的相遇与互动,从唐朝至今,近有1400年的历史。从基督教进入中土以来,外来传教士与本土信徒们就一直在做本土化的努力和尝试。这两种文明有其各自的独特性,故有坚持完全本土化的基督教,亦有坚持完全普世化的基督教的不同立场。但在这千百年的磨合中,二者不断进行双向的互动、彼此进行融合,最终形成的却是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地方基督教,及被重塑、被丰富了的全球地域化的基督教,这是普世和本土融合为一体的基督教。

本书的研究框架,跳出了传统“冲击—回应”的模式,而是以“全球地域化”和“地方基督教”来构建该课题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概念。本书的基本预设和结论乃是:基督教是一种普世性的运动,东来之后,却带上了地域性的特色,逐渐发展成一种带有地域特色的普世基督教。

“堂—点”结构的地方基督教

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中国城市的教会并不是“教会—教派”的西方模式植入带来的结果。由于政治变化,西方差会在中国无法延续,教派林立的状态无法存在,这使得基督教从西方的宗派主义进入到了后宗派时期,形成一种自主化、本土化的结构转换。

地方基督教以“堂—点”的结构来呈现,即以教堂为中心的崇拜模式和以聚会点为中心的聚会模式,这在地方社会与文化中找到了一种合适的存在方式。在此阶段,基督教信徒的聚会、团契模式、信仰表达模式、身分建构及其信仰群体的认同方式都发生了改变,经历挑战、融合与再塑造的过程。

建构自身基督教发展路径

该课题的研究方法不是某单一学科的方法,乃是从宗教学、历史学、社会学与人类学进行的综合研究;宗教学关注神学信仰、宗教仪式等内容,历史学关注基督教进入该地时间、方式、相遇的过程,本地基督教的构建过程;社会学关注的基督教地域化过程中的组织和制度,基督教社会功能的表达,制度作为社会认同方式;而人类学关注的地方民间与基督教的互动关系,作为异质文化的基督教如何在中国地方文化和信仰体系中取得相互谅解等问题。

而学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亦是综合宗教理论、历史实证、问卷调查、田野访问等交叉、多元方法。研究主要以温州、上海、泰安、天水4座城市里一个有悠久历史、较具规模及代表性的基督教会为对象,4城分布于两南两北、三东一西,有重商、海派、传统、古文明等不同特点的城市,且均有其特色基督教的发展,因此这四地在中国基督教地图上有其代表性。而研究也呈现了四地是如何面对基督教的挑战以及如何发展出本土地方基督教的,或者说,是如何建构自身基督教发展路径的。

弥补教会单一面向的视角

这种研究的高度与广度,弥补了基督徒以属灵传承为面向的单一的教会视角,给予读者一个全新的地方基督教视野,使之明显地看到基督教信仰与地方文化是如何进行双向互动与融合,所形成独有的信仰表达、人际互动、团体认同、人群信任等地方基督教特征。

故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