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姊妹的头像
保罗被囚之旅(二):保罗的同路人─周广亮牧师
郑姊妹 发表于 2022年06月10日 星期五 15:33
 

教会增长是上世纪70–90年代非常热门的宣教学科目。马盖文博士是此科目的开山鼻祖,韦拿(Peter Wagner)是接续马氏将此科目发扬光大的教授。美国加州的福乐神学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因为马盖文等人的努力,创办了著名的宣教学院。

新角度看教会历史

由于教会增长与宣教学都很重视使徒行传,韦拿也把自己教授差传的毕生心得投入解经,写了一套3册的《使徒行传》注释,他特别声明这套注释与其他注释书的不同之处,乃在他是从宣教学和跨文化的角度来诠释使徒行传这本初期的教会历史。

韦拿认为使徒行传20章往后的部份与教会增长和宣教学没太多的关系,他的注释书在这一大段的解释,也没有使徒行传前面三分之二那样丰富。他的注释书以两册份量交代前面15章经文,最后一册则处理16–28章。

保罗走向罗马

但是,我们若细心研读,会发现从徒19:21开始至最后一章最后一节,可以说是保罗走向罗马的重要段落,对使徒行传整卷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卡森(D. A. Carson)的《新约导论》便把徒19:21–20:8作最后的分段来介绍。

一、向往罗马

著名新约学者布鲁斯(F. F. Bruce)教授留意到使徒行传2章圣灵降临的记载里,提到唯一的城市“罗马”(徒2:10),[1] 以后在记述保罗最后一程之前,又提了一次(徒19:21),成为伏笔,以至最后保罗抵达罗马(徒28:14、16)。作者如此设定著作架构使我们清楚看到徒1:8的主题一步一步的成就。

主耶稣说:“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1:8)。现在,我们从保罗3年在以弗所的宣教结果,看到他已完成在亚细亚、马其顿和亚该亚等地的使命。正如他在罗马书中所说:“甚至我从耶路撒冷直转到以利哩古,到处传了基督的福音……但如今在这里再没有可传的地方,而且这好几年,我切心想望到西班牙去的时候,可以到你们那里。”(罗15:19、23)。保罗在这里所说的“你们那里”就是指罗马。

讲到这里,我们必须指出从徒19:21开始直到最后一章的徒28章,是使徒行传最重要的一大段。虽然它没有教会增长的相关真理,却是完成大使命、成就本书主题(徒1:8)非常重要的明证。作者路加要让我们看到,信实的神怎样保守他所拣选的仆人使女完成福音的使命。

徒20章可分4段来读。第一,保罗离开以弗所到达特罗亚(徒20:1–6)。他走遍马其顿、亚该亚、以利哩古(徒20:2;罗15:19)和希腊,来到小亚细亚的特罗亚。第二,在特罗亚的通宵聚会中,发生意外有信徒死亡(徒20:7–12)。作者特别记下这段故事,值得回味。第三,从特罗亚到米利都的行程,描写得很匆忙(徒20:13–16)。第四,保罗在米利都向以弗所的长老们讲话。这段临别赠言是本书唯一一次对基督徒的分享,内容很长也独特(徒20:17–38)。上次我们看了第三段(徒20:13–16),今天来看看徒20:1–6。

二、行程拦阻(徒20:1-3)

圣经学者相信保罗在希腊的哥林多城,住了3个月便写了罗马书(徒20:2–3),可是他打算从那里坐船去叙利亚的时候,发现犹太人要杀害他的阴谋(徒20:3),因此必须改变行程,北上马其顿再顺亚细亚沿岸南下,最后才东行到叙利亚。这是一段更长的路程,也解释了保罗“急忙前走”(徒20:16)的原因,是上次我们探讨过的。若稍加想象,保罗行程的艰苦肯定包括路费的增加等等因素,因为行程更长了,时间也拖延了。

从他所写的罗马书我们也得到印证:“我屡次定意往你们那里去……只是到如今仍有阻隔。”(罗1:13)“我因多次被拦阻,总不得到你们那里去。”(罗15:22)我们清清楚楚的看到,保罗去罗马的心愿是困难重重的,这样我们读使徒行传最后这9章,保罗的最后一程就意义重大。我们能看到,宣教行程虽然拦阻重重,最后还是冲破难关。如今,弟兄姊妹,无论你在怎样的事奉光景,希望保罗的经历成为你的鼓励。

三、同心同行(徒20:4–5)

徒20:4–5这里至少有9个人同行,分作两小队从马其顿(欧洲)到亚细亚。前面7人来自4个不同地方,有庇哩亚人(此地信徒以查经出名,参徒17:10–15)、帖撒罗尼迦人、特庇人和亚细亚人,其中特罗非摩是以弗所人(徒21:29)。后面至少是两个人,包括作者路加和保罗(徒20:5)。研读使徒行传时,有所谓“我们”经文的课题(徒16:10–17,20:5–15,21:1–18,27:1–28:16),显示保罗在腓立比、特罗亚到耶路撒冷和抵达罗马时,本书作者路加参与其中,因此他所写的是自己所经历的第一手资料。

来自不同背景大约10人的同行队伍是一个美好的见证,保罗的这一程并不孤单。他一生努力建立同工同伴的团队和友情,有同路人同行。在教会生活中,都应该有小组和团队,一个小组最好是约10人左右(耶稣的使徒人数也是12人)。林荣洪牧师说,他们的教会渐渐成熟,有合一的精神。[2] 他们彼此建立,一齐同行,互相辅助,同哭同笑。

四、患难与共(徒20:4–5)

加尔文观察到,犹太人以计谋要害死保罗,他必须改变行程,不从希腊去叙利亚,而是北上马其顿再顺着特罗亚南下。在这样的行程中,他有8个人同行。和保罗同行,会不会被牵连而遇到危险?当知道犹太人要杀害保罗时,仍然决定要与保罗同行,意味什么?所以,加尔文说:“他的同伴证明了非凡的忠诚(loyalty)。来自这么多地区的教会代表被选出,付出极大代价陪伴保罗,也让我们看到大家何等珍惜他的生命。”[3]

如果事奉神的人没有朋友,也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他的事奉就不能长久。建立交心的同工,培养同心事奉的知己是我们一生的课业,也是今日中国教牧同工最大的课题。保罗做到了这点。

五、施舍救济

这8个来自不同教会的代表,有一共同的使命,就是与保罗将救济的奉献带到耶路撒冷。本书有重要参考经文,安提阿教会曾经救助耶路撒冷教会(徒11:29–30;加2:10);现在保罗也特为此前赴耶路撒冷(罗15:25–26、31),之前又写信给哥林多教会,吩咐他们用心预备奉献(林前6:1–3);以后,在审讯时,保罗又提说了一次(徒24:17)。初期教会的美好见证体现在他们胜过物质的诱惑,一开始就彼此分享物资,使贫穷的信徒体验爱心(徒2:44–45)。这是今日中国社会经济腾飞时,教会要反复教导的真理。

我们留意,与保罗同行的都是教会代表,直接参与在宣教队伍的也都是领袖;他们曾经是接受福音的,但现在能够回馈给耶路撒冷的教会。保罗在稍后对以弗所的教会领袖劝勉说:“当记念主耶稣的话,说:施比受更为有福”(徒20:35)。

透过徒20:1–6的阅读,我们发现保罗人生中最宝贵的是同工和朋友;这批同路人协助保罗完成宣教使命。无论良友圣经学院或你的教会,我们发现神要使用的是你和你的同工。没有同路人就没有教会的增长,更没有福音使命的实践。

注释:

1.布鲁斯(F. F. Bruce)在几本他写的注释书中都提到徒2章的“罗马”一词有特殊意义。

2.林荣洪:《前车之鉴:使徒行传进解》(香港:明道社,2010),页332。

3.约翰‧加尔文:《使徒行传注释》,页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