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启明牧师

经文:以斯帖记2:5—11

5书珊城堡中有一个犹太人名叫末底改,是便雅悯人基士的曾孙,示每的孙子,睚珥的儿子。6从前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把犹大王耶哥尼雅和百姓从耶路撒冷掳来,末底改也在被掳的人当中。7末底改抚养他叔叔的女儿哈大沙,就是以斯帖,因为她没有父母。这女子容貌美丽;她父母死了,末底改收她为自己的女儿。8王的谕旨和敕令传出之后,许多女子被招聚到书珊城堡,交给掌管女子的希该;以斯帖也被送入王宫,交给希该。9希该眼中宠爱以斯帖,就恩待她,急忙给她涂抹的香膏和当得的份,又从王宫里挑选七个宫女来服事她,使她和她的宫女搬入女院上好的房屋。10以斯帖未曾将自己的籍贯宗族告诉人,因为末底改嘱咐她不可叫人知道。11末底改天天在女院前徘徊,要知道以斯帖是否平安,过得如何。

 

    选召年轻女子入宫的命令一出,末底改和以斯帖两位人物就随之进场。作者首先较详尽的介绍犹太人末底改的家族背景;他收养了以斯帖为自己的女儿(7下节),「他是便雅悯人基士的曾孙,示每的孙子,睚珥的儿子」(5上节)。末底改出自便雅悯支派,与扫罗王有家族渊源,同属便雅悯支派。扫罗的父亲也名叫基士(参撒下9:1—2),但末底改的父亲基士与扫罗的父亲显然不是同一位人物,因以斯帖记中的基士是被掳到巴比伦的。作者凸显末底改与扫罗之间类似的地方,可能是预示后面和亚甲人哈曼之间的冲突,与扫罗和亚玛力人的争战作平行比较,藉此显出扫罗不能成就的事,在数世纪后,便雅悯支派的末底改却能除去亚甲王的后裔哈曼。

    此外,作者交代末底改在书珊城,是因为他也在被掳的人中(6节)。若耶哥尼雅于公元前597年左右被掳时(参王下24:6—16),末底改也在其中,而这里的事应发生于公元前483年,那么末底改此时应该约有一百二十岁。因此,「末底改也在被掳的人当中」(6下节)应该不是指他自己,而是指到他的先祖。原来这句话的希伯来文并没有末底改一词,而是用关系代名词「他」,这个「他」可以是指基士或末底改。《思高译本》译作「克士(即基士)是巴比伦王拿步高由耶路撒冷将犹大王耶苛尼雅掳时,被掳的俘虏之一」(6节)。英文新国际译本(NIV)和新修订本(NRSV)也采用相同的翻译。因此,这里的「他」应该是指末底改的家族而非他本人。诚然,当犹大王被掳,也可说是所有神的子民亦被掳,也可说是包括了那些其后在巴比伦出生的犹太人。

    作者随后介绍末底改的养女,她在故事中像但以理和三位朋友一样有两个名字:巴比伦名字是以斯帖、希伯来名字是哈大沙。这表明她有双重的身分,穿梭在两个文化间。末底改嘱咐以斯帖要隐藏她的犹太身分,这是为了避免减少她成为王后的机会,抑或是恐怕反犹太人情绪蔓延,那就不得而知了。作者有意留下空间,刻意缄默,好让读者自己去揣摩思考。

    以斯帖像其他女子一样被送入后宫,交给太监希该(8下节)。这卷书用许多被动时态的词来描述事件的发生,显示当中的人所遇的一些事情,是人自己无法控制的。犹太人被掳去(6节),及以斯帖是被送入宫(8节)都是超过他们所能控制的。但这种看似不由得我们控制的事,却让我们体会到背后那看不见的神在牵引掌管着。

 

思想:

你深信许多人的能力不能控制发生的事,背后都有神在照顾护理吗?求主使我们看透万事背后都有神的掌管和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