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启明牧师

经文: 以斯帖记8:1—8

1那日,亚哈随鲁王把犹太人的仇敌哈曼的家产赐给以斯帖王后。末底改也来到王面前,因为以斯帖已经告诉王,末底改跟她是什么关系。2王摘下自己的戒指,就是从哈曼取回的,给了末底改。以斯帖派末底改管理哈曼的家产。3以斯帖又在王面前求情,俯伏在他脚前,流泪哀求他阻止亚甲人哈曼害犹太人的恶谋。4王向以斯帖伸出金杖,以斯帖就起来,站在王面前,5说 「王若以为好,我若在王面前蒙恩,王若认为合宜,我若在王眼前得喜悦,请王下谕旨,废除亚甲人哈米大他的儿子哈曼设谋,要杀灭王各省的犹太人所颁的诏书。6我何忍见我本族的人受害?何忍见我同宗的人被灭呢?」7亚哈随鲁王对以斯帖王后和犹太人末底改说 「因为哈曼要下手害犹太人,看哪,我已把他的家产赐给以斯帖,也把哈曼挂在木架上了。8你们可以照你们看为好的,奉王的名写谕旨给犹太人,用王的戒指盖印;因为奉王的名所写、用王的戒指盖印的谕旨是不能废除的。」

 

    亚哈随鲁经过一连串事件,应是疲累不堪。这连串事件由他失眠那夜开始(六1),发觉那位忠心救他一命的末底改却未得到应得的奖赏,然后接纳了哈曼的建议(6:2—9)。王也许只有在第二次宴席前稍休息片刻,然后就与哈曼赶赴以斯帖的宴席。席间发生的事可说是峰回路转,哈曼的罪名是因谋害及侮辱王后而敲定,结局就是被挂在自己制造的木架上。哈曼自食其果,使整个故事的局面扭转,往后就要看三位人物,即亚哈随鲁王、末底改和以斯帖如何收拾残局了。

    以斯帖记确实蕴藏不少峰回路转、命运逆转的桥段;作者用了许多精彩反讽的手法表达。我们在第八章的事件记述里可看到最少三个反讽的地方。

    第一,哈曼密谋要除掉末底改和犹太人是因为他的自尊受到伤害。亚哈随鲁王也是因为哈曼的举动侮辱了王后,自尊受损而要处死哈曼。无论哈曼的真正罪状是什么,他的鲁莽行动确实让亚哈随鲁可以抽身亦可有借口加罪在他身上。这确实是一大讽刺。

    第二,亚哈随鲁王将哈曼的家产赐给以斯帖王后(1上节),这可能是王认为以斯帖是哈曼计谋中最主要的受害者。根据希腊历史家希罗多德及犹大历史家约瑟夫的记载,波斯帝国对叛徒的家产会予以充公,罪犯的产业归属王家。「家产」这个字包括所有的土地财产及人丁在内。因此,这里应该包括哈曼的仆人,甚至是他的家人都归给了以斯帖。哈曼计划要除掉末底改,现今「以斯帖派末底改管理哈曼的家产」(2下节),这岂不也是另一大讽刺?

    第三,亚哈随鲁曾夸口会应允以斯帖的所想所求,现在却是无能为力,甚至有食言之嫌。他不能收回或废除已经批出去的王令,因此,他对以斯帖说 「因为奉王的名所写、用王的戒指盖印的谕旨是不能废除的。」(8下节) 巴比伦帝国也有类似这种无法撤消命令,只可被另一道相反命令推翻的法例制度(参但6:9、13)。这种律例令人深感困惑疑虑,同时更暗示波斯有多么不合常理的法制。这又是另一大的讽刺!

 

思想 

世上自相矛盾、不合常理及无奈的事常有。信徒活在主仍未再来的「既济未济」(Already but Not Yet)之间的张力下,确实可从神学家尼布尔(Niebuhr Reinhold 1892—1971)的宁静祷文(Serenity Prayer)中撷取智慧 「神啊,求您赐我宁静的心,接受我所不能改变的事,赐我勇气,改变我所能改变的事;赐我智慧,分辨两者的差别。」就愿这个成为你今天的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