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仕楷老师
马太福音26:1—16 

 

1 耶稣说完了这一切的话、就对门徒说、

2 你们知道过两天是逾越节、人子将要被交给人、钉在十字架上。

3 那时、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聚集在大祭司称为该亚法的院里。

4 大家商议、要用诡计拿住耶稣杀他.

5 只是说、当节的日子不可、恐怕民间生乱。

6 耶稣在伯大尼长大痲疯的西门家里、

7 有一个女人、拿着一玉瓶极贵的香膏来、趁耶稣坐席的时候、浇在他的头上。

8 门徒看见、就很不喜悦、说、何用这样的枉费呢.

9 这香膏可以卖许多钱、赒济穷人。

10 耶稣看出他们的意思、就说、为甚么难为这女人呢.他在我身上作的、是一件美事。

11 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只是你们不常有我。

12 他将这香膏浇在我身上、是为我安葬作的。

13 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无论在甚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行的、作个纪念。

14 当下、十二门徒里、有一个称为加略人犹大的、去见祭司长、说、

15 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他们就给了他三十块钱。

16 从那时候、他就找机会、要把耶稣交给他们。

 

在耶稣基督生平的故事之中,常常出现一些小人物,而这些小人物,却在重大的事件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太26:1—16正正是一个这样的例子。

 

马太在叙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刻意地隐藏了这个作为故事主角的女人的身份。从记载了相同事件的约翰福音12章之中,我们可以知道这女人就是被耶稣复活的拉撒路的姊妹马利亚,至于她是否就是那被称为抺大拉的马利亚,却没有清楚的证据。但马太对于这女人的身份,似乎完全不重视。每次提到她,都只是「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或简单地说「她」。

这样对主要角色的身份不重视,与故事之中耶稣基督对这女人的行动的评价,有很强烈的对比。祂在总结时说:「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无论在甚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行的,作个纪念。」借着这种手法,马太让读者看到这事件的焦点,是这个女人的行动,而是她的身份。

 

这个女人所做的,就是将一瓶极贵重的香膏,完全的浇到耶稣基督的头上。她这个行动却引来门徒的负面回应,因为门徒所看重的,是这香膏的外在价值。他们的观察是正确的,因为这一瓶香膏,单是其瓶子已经价值不菲,因为这类玉瓶通常在埃及生产,是比较特别的玉石。至于香膏,有学者估计一瓶这样的香膏相当于一个工人一年的薪酬,相对于在下文之中犹大只收了三十银子就出卖耶稣,就更加显得这香膏的珍贵。虽然门徒有正确的观察,但是他们的结论却是完全错误,因为他们认为将这贵重的香膏浇在耶稣基督的头上是枉费了。

 

在下文之中,耶稣基督很清楚地纠正门徒的错误。祂指出这香膏是为祂安葬之用的。这时门徒可能都不明白,但当耶稣基督被钉死之后,有人想为祂再以香膏安葬,已经再也找不到祂的身体,因为祂已经从死里复活了。

 

耶稣基督一直都向门徒预告祂将会被杀,然后第三天复活,只是门徒却不明白祂的意思,或是不愿意面对这样的发展。只有这个女人,在事情还未发生之前,凭着信心,将香膏预先浇在耶稣基督的头上。因此,当耶稣基督说,我们传福音时必须述说这女人的故事,是要指出,相信耶稣基督的死和复活,是接受福音的关键。

 

思想:我们传福音时,是否只看重我们如何使别人得到实际的、物质的帮助,像当时的门徒一样呢?我们是否有信心,高举主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代死,将人带到复活的主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