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家铿博士

经文:路加福音10:25—37

 

25有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夫子我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26耶稣对他说「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念的是怎样呢27他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28耶稣说:「你回答的是;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29那人要显明自己有理,就对耶稣说:「谁是我的邻舍呢?」30耶稣回答说:「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他们剥去他的衣裳,把他打个半死,就丢下他走了。31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来,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32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这地方,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33惟有一个撒马利亚人行路来到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心,34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35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说:『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36你想,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37他说:「是怜悯他的。」耶稣说:「你去照样行吧。」

 

第一回合的讨论(10:25—28)后,律法师被耶稣的反问弄得好像是在明知故问、自问自答,因此不服气之下问了另一个厉害的问题:「谁是我的邻舍呢?」这个问题涉及应如何理解「爱邻舍」这诫命在利未记不同段落的解释,特别是诫命所指爱的对象的问题(利19:18「本国子民」与19:34「寄居的人」)。要了解这问题的厉害之处,需按当时犹太人与外邦人的关系去理解。耶稣时代的犹太人因长期受到外邦人的欺压与统治,非常注重维持自己的国族身分,新约圣经常提及的几个犹太教有关的组织(法利赛人、撒都该人、奋锐党等)在不同程度上均与犹太民族主义有关。因此若耶稣回答邻舍是外邦人,律法师便有理由反对,但若耶稣回答是犹太人,却不能合理解释利19:34的意思。

 

耶稣并没有直接回答律法师的提问,反而以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去处理这个难题。这个比喻一方面回应了律法师深层次的问题,指出承受永生的子民,是需要突破律法主义的限制、放下自恃、自以为较别人圣洁的标准,接受上帝在末后所建立的新群体──犹太人与外邦人共享救恩的群体;另一方面也解释了爱邻舍的真义,指出律法师的问题反映其关心的对象并不是邻舍而是他自己,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虽然取名于撒玛利亚人,但从耶稣最后所问的问题,反映出比喻的主角并不是这个怜悯人的人,却是那个被怜悯的人。比喻的重点并不在于谁是「我的」邻舍,而是如何借怜悯的心去建立邻舍关系,指出爱邻舍在于看重与照顾别人的需要。

 

思想:

对于现代信徒群体来说国族不同可能并不是在群体中实践彼此相爱的主要阻碍但当我们过着眼于群体中的人与自己的分别──不论是社会地位、政经背景、年纪辈分、性别、生活取向等──而不是着眼于去照顾别人的需要时我们便陷入了这个律法师的问题。让我们再次被这个熟悉的比喻所提醒,少去问谁是「我的」邻舍,多去问如何怜悯群体中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