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家铿博士

经文:路加福音15:11—32

 

11耶稣又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12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13过了不多几日,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资财。14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穷苦起来。15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16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也没有人给他。17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18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19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20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21儿子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22父亲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23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24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他们就快乐起来。25那时,大儿子正在田里。他回来,离家不远,听见作乐跳舞的声音,26便叫过一个仆人来,问是什么事。27仆人说:『你兄弟来了;你父亲因为得他无灾无病地回来,把肥牛犊宰了。』28大儿子却生气,不肯进去;他父亲就出来劝他。29他对父亲说:『我服侍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30但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他一来了,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31父亲对他说:『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32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

 

路加福音15章的第三个比喻一般称为「浪子」的比喻,因故事中的小儿子离开父家,散尽家财,后来醒悟回头,其父亲喜见失而复得的儿子,浪子回头。但如上文所说,若将这比喻与前两个比喻一起阅读,比喻中较重要的角色应该是同样迷失的大儿子!

 

大儿子将自己的身分等同于他的工作与责任,忘记了一个人的身分实际上是关系性的。且看,在故事里只有一个人没有按家人的称谓去称呼他的家人。小儿子虽然曾放弃自己在家庭里的位置,放弃儿子的身分,但每次他开口与父亲说话,他都会以父子相称(15:12、17—19、21)。故事中的父亲亦然,无论这两个儿子如何不肖,他仍称他们为儿子(15:24、31—32)。就算是他们家中的仆人,对大儿说话时也会称他们为「你兄弟」、「你父亲」(15:27)。

 

但就只有这个大儿子,在结尾与父亲对话时,他甚至没有称呼他的爸爸,更加连弟弟亦不想认(「你这个儿子」、15:29—30)。在他眼中,已经没有家的关系,只有雇主雇员的关系,换句话讲,在他眼中这只是利益关系,一切的摆上也只是责任,甚至是为了得着产业的手段。因此,他在兄弟失脚时没有放下一切去寻找他,甚至不愿称他为兄弟。他与爱他的父亲也没有关系,看不到自己的福气,就是能常在父亲同在的福气(15:31—32)。如此,最终他完全失去了在这个家庭里的每一个身分;迷失了,不再是一个儿子,亦不再是一个长子,是一个彻头彻尾,迷失了的儿子。

 

这就解释了为何这个比喻没有那主动寻找迷失者的人,因为这个人也迷失了。因为这个哥哥迷失了,所以没有了主动寻找的角色,没有那个不顾一切去寻找迷失了的小儿子的人。因此「浪子的比喻」并非最贴切,若与失钱与失羊的比喻放在一起,应叫「两个迷失儿子的比喻」。小儿子因财迷心窍而迷失,这个大儿子,却因为过分看重工作、报酬、利益、责任而迷失,失去了儿子的身分。

 

思想:

要与上帝建立真实、真诚的关系,我们可以借多读他他的话去认识他他,更了解他他的心意,知道怎样做他他会高兴,把握机会与他他一起,珍惜在一起的时间。这不是一个责任,不是一个礼仪,不是利益,却是好像你和你爱的人的关系一样,努力去培育这个关系。建立与父亲一样的亲密关系。

 

在教会我们都是守望者,都是家人。因此不要将身边的人简化成为一个功能、责任,不应将人的价值过分简化,变为一个事奉、一个职分(司琴、团友、执事…),好像大儿子一样,只看到一个雇主而不是一个爸爸,看不见一个兄弟,更有甚者,甚至将一个人简化为一件往事、一个罪、一个评价,每次见到他只想起他所做,或是他所做错的,忘记了他也是一个家人,一个需要你我去守望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