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天逸牧師

经文:诗篇124:1-7

 

1(大卫上行之诗。)说吧,以色列:「若不是耶和华帮助我们,

2若不是耶和华帮助我们,当人起来攻击我们,

3那时,人向我们发怒,就把我们活活吞了;

4那时,波涛必漫过我们,河水必淹没我们;

5那时,狂傲的水必淹没我们。」

6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他没有把我们交给他们,作牙齿的猎物。

7我们好像雀鸟,从捕鸟人的罗网里逃脱,罗网破裂,我们就逃脱了。

8我们得帮助,是因造天地之耶和华的名。

 

这篇诗也许给予我们一种「很面善」的感觉,试想:「若不是耶和华帮助我们」(1、2节)、「我们得帮助,是在乎倚靠造天地之耶和华的名」(8节)。「耶和华」、「帮助」──这些岂不是第121篇的主题?事实上,第121篇已经给予我们一个很完整的讲解──耶和华如何帮助他们;但这里再一次提及「耶和华是我们的帮助」,到底诗人有何目的?而且,更奇怪的是,诗人似乎没有再解释神如何帮助;相反地,第4-7节却让我们看到他如何真真实实地经历到危险,而更重要的是,第4节中的「那时」毫不掩饰地告诉我们:诗人这一切的经历都是真实的。换句话说,神并没有在危险来临时,用一个「保护罩」将诗人「罩起来」,使他免除危险,神更没有神迹地将危险挪开,叫他不用面对。既然如此,我们应如何理解这一篇诗?

 

虽然短短的8节经文,但从2-7节,诗人却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讲到自己所遇到的危险和困难,有以下几方面的图画:

第一幅(3节):诗人将敌人描述成为「猛兽」;敌人就好似那些饥不择食、如狼似虎的猛兽般,要将以色列整个民族完全的吞噬。

第二幅(4-5节):这里所描述的是一幅天灾横祸的图画,是一个洪水几乎将整个犹太民族淹没的景况。

第三幅(6节):这是一幅猎人狩猎的图像。

第四幅(7节):像「罗网」;设罗网与捕猎的目的虽然都是为了狩猎,但两者之间的手法明显是不同的:捕猎是明刀明枪地追捕那些慌张逃跑的猎物,所以捕猎亦可以是一种娱乐;但是罗网呢?为的是要猎物无可防备。

 

透过这几方面,诗人要我们明白两个重点:

  1. 首先,诗人要告诉我们,他所遇到的那些敌人,凶残如同猛兽一样,而这些敌人的战斗力更好像洪水一样覆盖全地;
  2. 其次,以色列人就好像猎物一样,在猎人的手下受尽了折磨忍受着百般的羞辱。

这两方面,正好就是诗人所描述到「那时」的光景,是一些既真实而又相当痛楚的经历。

 

反  省

既然如此,我们就要明白到诗人在这里所讲的既不是平安顺遂,也不是神如何保守他远离和免除一切难处的见证。相反地,诗篇124篇是一首非常诚实的诗歌,提醒今日作为朝圣者的我们──要真实而又赤裸裸的面对生命。这篇诗既非一篇被筛选出来的见证,亦并非推广那种凡事顺利的信仰,用以证明有神的生活会如何比没有的更好。

 

在困难面前,我们仍然有勇气继续向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