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家铿

哥林多前书1:10-25

10弟兄们,我藉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劝你们都说一样的话。你们中间也不可分党,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11因为革来氏家里的人曾对我提起弟兄们来,说你们中间有纷争。12我的意思就是你们各人说:「我是属保罗的」;「我是属亚波罗的」;「我是属矶法的」;「我是属基督的」。13基督是分开的吗?保罗为你们钉了十字架吗?你们是奉保罗的名受了洗吗?14我感谢神,除了基利司布并该犹以外,我没有给你们一个人施洗,15免得有人说,你们是奉我的名受洗。16我也给司提法那家施过洗,此外给别人施洗没有,我却记不清。17基督差遣我,原不是为施洗,乃是为传福音,并不用智慧的言语,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18因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在我们得救的人,却为神的大能。19就如经上所记:我要灭智慧人的智慧,废弃聪明人的聪明。

20智慧人在哪里?文士在哪里?这世上的辩士在哪里?神岂不是叫这世上的智慧变成愚拙吗?21世人凭自己的智慧,既不认识神,神就乐意用人所当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这就是神的智慧了。22犹太人是要神迹,希腊人是求智慧,23我们却是传钉十字架的基督,在犹太人为绊石,在外邦人为愚拙;24但在那蒙召的,无论是犹太人、希腊人,基督总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25因神的愚拙总比人智慧,神的软弱总比人强壮。

 

保罗在问安与感恩后,开始回应哥林多教会的各样问题和信徒的疑问。他首先处理教会中的纷争(10-11)。这里所说的分党,背后或许涉及神学问题,但应该不是问题的核心。因为若是与教义有关的话,很难想象保罗竟会不为属他的一派辩解(12)。因此,哥林多教会的分党应是源于权力地位的斗争。这可能跟当时希罗社会的恩主(Patronage)文化有关—就是借着靠拢有权位的恩主,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信徒可能受了这种争竞文化影响,以为跟教会领袖拉上恩主式的关系(如施洗者与受洗者),就可以提升自己的地位,取得权力与尊重。有信徒甚至宣称自己效忠的对象不属人间,是天上的基督(13),务求突出自己,以为这样会比其他人优越。

 

但保罗认为,这种行为等同是以人去代替基督的位置—那怕是再属灵的领袖,也不可以代替,因为基督才是信徒唯一效忠的对象。针对这个误解,他首先指出浸礼并不衍生出恩主关系,同时刻意与整个争论保持距离(13-16)。保罗强调他的召命不是为人施洗,而是去传扬十字架的道理(17)。哥林多信徒这种以自己的地位、权力与利益出发的心态,明显与十字架舍己的精神相反。保罗提醒读者,在蒙召的人眼中(24),十字架舍己为人的道理才是神的大能。要注意,保罗将神的大能与愚拙比较(18,24),是因为当时的文化将权势地位与能力等同,舍己牺牲的道理,自然会被看为愚拙不过。但按着神的智慧,能够为人付出,才是有能力的真正表达(18-25)。透过十字架而来的救恩,成就了神的大能与智慧,是自我中心的人不能理解的。因此,能够理解与活出十字架道理的人,就是得着拯救的人,才是真正有从上而来的智慧的人,能够看透逆转的智慧。

 

思想:

1. 恩主文化虽然是古代希罗社会的现象,但今天在不同群体仍然不乏哥林多教会式的权力斗争。我们有没有以属于某团契、教派、机构等而自以为比其他人更属灵?又有否以认识某些有名的圣职人员自居,以为这会显得我们更属灵、更得尊重?甚或有否将一个人的价与他/她所属的小圈子挂钩(或像俗语所讲的「埋堆」)?

 2.    保罗在这段落一开始便斩钉截铁的提醒信徒不可分党,要「一样的话」(10),这片语的意思是指信徒要同心(参新汉语译本),就是要排除比较的心,拒一切的权力斗争。但同心并不代表事事意见一致,而是在不同的意见中仍能团结。我们切勿只按字面的意义去理解,以为教会不能有不同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