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云开老师

诗篇47篇

 

可拉后裔的诗,交与伶长。

47:1万民哪,你们都要拍掌!

要用夸胜的声音向神呼喊!

47:2因为耶和华至高者是可畏的;

他是治理全地的大君王。

47:3他叫万民服在我们以下,

又叫列邦服在我们脚下。

47:4他为我们选择产业,

就是他所爱之雅各的荣耀。(细拉)

47:5神上升,有喊声相送;

耶和华上升,有角声相送。

47:6你们要向神歌颂,歌颂!

向我们王歌颂,歌颂!

47:7因为神是全地的王;

你们要用悟性歌颂。

47:8神作王(在上)治理万国;

神坐在他的圣宝座上。

47:9列邦的君王聚集要作亚伯拉罕之神的民。

因为世界的盾牌是属神的;他为至高!

 

诗篇47篇以人间帝王升座或登极的庆典呼召万民吶喊耶和华为全地之王,全诗可分作两个段落(1—5节和6—8节)和一个结语(9节)。两段落都以向上帝欢呼的呼召作开始(四十七1,6);但更重要的是,两个段落和全诗结语,都以「高升(ʿālāh)」或其衍生前置词「在上(ʿal)」作为结束(47:5,8,9b)。2、7和9b三节是全诗的大前提,各以一个「因为(kî)」为引入字,指出上帝为全地的主宰,而2节对上帝的称谓又使用了另一个「高升(ʿālāh)」的衍生词「至高者(ʿęlyôn)」,所以全诗就被上帝的崇高地位和权柄所充斥着,而「王」就是对这种崇高的身份的一个具体描述。

 

1—2节和6—8节结构上基本一样,其中2和7 节是诗歌的大前提。这个大前提在9b节亦作最后出现,但9节是个变奏,内容融合为一体。诗人「指挥」全地人民向上帝拍掌、呼喊、歌颂,因为耶和华是全地的大君王。在中央的5节为诗歌的过门,把至高上帝的「高度」以上升的运动来表达,使用「上升(ʿālāh)」一词,

 

但这篇诗篇的结构其实并非如上述这样工整。敏锐的读者会注意到无论在内容是或是在结构上,3和4节与其他内容明显格格不入,甚至结语里的上半节(9b),亦出现同样情况。换句话说,如果除去3—4节和9b,整篇诗篇将会更工整和归一。

 

全篇诗篇都强调耶和华是全地的主,万国之王,眼界和意境都是普世而全面的,独是3—4节和9b却把耶和华的权柄狭窄地透过与以色列的关系来表述,列国变成站在以色列的对立面上,令1和6节的呼召变得唐突和牵强,对整篇诗篇的意图来说,大有扫兴的感觉。

 

但这也正是诗人眼光精辟之处。以色列人的上帝从来都是创天造地的上帝,是那至高者,是全地的主,但以色列之所以知道这一点,却是因为在历史里头这位全地的主独是拣选了以色列作为祂的立约对象,使之成为祂的产业。故以色列无法忽略上帝和她的独特关系,甚至不得不承认,这个独特的关系所带来以色列和列国之间敌对的张力。

 

在旧约诗人有限的眼界里,除了列邦被以色列征服之外(47:3),他看不见耶和华作为以色列的王和耶和华作为全地和万国的王这两个境况如何能相互协调,但在诗篇的结语里,诗人却奇怪地把「列邦的君王」和「亚伯拉罕之神的民」并排而列(《和合本》把两者用「要作」二字间接在一起,殊为不当,在原文只是并列,并无任何连接词,应该照译),既不混淆两者,也不让上帝在两者之上的权柄有任何实质的区分,可说是为将来新约时期上帝在基督里要成就的大事作出先知式的预告,只不过这个先知的眼光当时还是看得不很清楚而已。

 

诗篇47篇后来成为教会升天节之主要诵读诗篇,理由不难理解。基督徒阅读以色列如何藉帝王登基,高升上阶梯至他的宝座的场景宣认耶和华为全地的君,万国之王,而万国又能应诗人的呼召,向上帝歌颂拍掌,以凯旋的声音吶喊上帝为王。此种情景,明显未有在诗人的世代实现,却在基督的世代,在外邦信徒的身上,开始实现,而且持续实现,最终要完全实现。而基督死后复活,五十日后离开凡尘,远升诸天之上,坐在父上帝的右边,成为世上君王的元首,故此47篇即使并非直指基督,却表达了基督和父原为一;父如何,基督也如何。以色列有所不能的,在基督耶稣里都成全了。对我们外邦基督徒来说,这篇诗篇便又有另一番意义。

 

我的祷告:

天父上帝,我感谢袮没有把我们外邦人排除在救恩的门外,没有光是以审判的王权统治我们,而不用袮恩典的大能改变我们。在基督耶稣里我们都服在袮的权柄底下,也盼望更多人能如此在袮的王权底下向袮欢呼吶喊。这王的荣耀,单单属于袮。愿袮的旨意成就在地,如同在天。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