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启明牧师

经文:路得记3:1—7

 

1路得的婆婆拿俄米对她说:「女儿啊,我不当为你找个安身之处,使你享福吗?2你与波阿斯的使女常在一处,波阿斯不是我们的亲族吗?他今夜在场上簸大麦;3你要沐浴抹膏,换上衣服,下到场上,却不要使那人认出你来。你等他吃喝完了,4到他睡的时候,你看准他睡的地方,就进去掀开他脚上的被,躺卧在那里,他必告诉你所当做的事。」5路得说:「凡你所吩咐的,我必遵行。」6路得就下到场上,照她婆婆所吩咐她的而行。7波阿斯吃喝完了,心里欢畅,就去睡在麦堆旁边。路得便悄悄地来掀开他脚上的被,躺卧在那里。

 

第三幕开始时已经是过了几个星期之后的事,这幕已进入簸扬季节,场景是在打谷场上。这一幕的人物角色与上一幕(即2章)稍微有点变换。之前路得主动提出要出去拾穗(2:2),现在是拿俄米主动提出为路得找个安身之所(1节);之前波阿斯的角色主导了整个故事的发展,现在则较为被动;之前拿俄米和路得要解决的是生活的基本需要,到田园寻找食物,现在拿俄米要为媳妇路得寻觅人生保障和终生幸福。

 

拿俄米欢庆收获大量大麦小麦之余,也想到日后的日子将会是怎样呢?她深知自己年纪老迈,总有一天她会离开世上,留下媳妇路得。这位身在异乡的外邦寡妇,有婆婆时还可相依为命、有商有量,互相扶持;婆婆不在时,她孤单一人的生活必然更加坎坷难捱。拿俄米想到这里,就盘算着为路得安排可以给她终身得到保障、安稳的婚姻大事。昔日以男性为主导及以农业畜牧为主的社会,女性没有谋生的技能,嫁得好人家确是最好的选择!

 

拿俄米早前曾为两位年轻媳妇祈求,盼望她们返回本族本乡的摩押地,觅得新夫安顿下来(参1:8、9)。现在,她将祈盼化为行动,精心策划来执行这桩婚姻大事。祈祷交托与行动实践,二者并无矛盾冲突。于是拿俄米对路得说:「女儿啊,我不该为你找个归宿,使你享福吗?」(1节)《和修》拿俄米的话,加上对路得精细的安排,及其后路得向波阿斯寻求保护的卑微请求姿态(参9节),明显是一种以身相许、求婚的象征行动。

 

拿俄米作为长辈,像古时父母为儿女安排终生大事,是极自然和责无旁贷的事。中东的传统如是,昔日的中国俗例也相仿。现代社会,时移势易,男婚女嫁是自由恋爱的结果。然而,国内有许多适婚青年信徒仍沿用相亲方式;有的让双方家长先见对方,获取双方家长同意认可后,才轮到年青人彼此认识,发展感情,双方都觉得合适后才谈婚论嫁。西方的现代社会,有基督教机构,借网上平台作中介角色,让青年人可接触认识。这些人为的活动并非取代了上帝的工作,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拿俄米的计划并没有取代上帝的工作,她知道波阿斯是至近的亲属,但却又未见到对方有什么行动。波阿斯既是至近亲属,为何他仍未采取主动去履行责任呢?是否因为仍在等候另一位比他更近的亲属采取行动(3:12),或是因为路得是摩押女子的身份而踌躇却步呢?无论是什么原因,拿俄米决意采取主动为路得找个归宿,即是为她找个「丈夫」《现》,使她可以有个「安身之所」《吕》。

 

可是,她的安排方式确实是旧约圣经从未发生过的。一方面这个由婆婆来牵红线的安排,是全由女方采取主动,另方面整个行动,如等待夜阑人静、只剩下孤男寡女、看准波阿斯睡着时,掀露他的脚,躺卧在脚下等等的动作,确实是一些不寻常的举措,容易令现今的读者误会、难以认同和接受,却又是符合古代中东的文化风俗。这要等待明天再详尽的解释。

 

思想:家长们,你是否为儿女的婚姻大事焦急呢?青年人,你是否也为自己的终身大事惆怅呢?求主让你在认识上帝的心意与自己应有的行动之间拿捏得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