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务处的头像
基督徒的社会服务与传福音—广东黄姊妹
校务处 发表于 2016年09月14日 星期三 15:38
 

一、引言

  基督徒参加社会服务和传福音都是传承主耶稣的榜样。基督徒参加社会服务和传福音的过程,就是把上帝的慈爱和耶稣基督的救赎带进人群,用实际行动实践福音的真理、彰显上帝的荣耀,使他人也能得到上帝之恩典的过程。

二、主耶稣的榜样 1. 非以役人,乃役于人 

  神子耶稣道成肉身来到世上,他说:“人子来,不是要受人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太20:28)。他深入社会的底层,与成为亡国奴、困苦流离、饱经忧患的犹太百姓同在,他不只是用口宣讲真理,也用耳朵聆听、用眼睛观看、用心体会各种民间疾苦,他伸手医治各种疾病,使哑巴开口说话、使瞎眼的看见光明、使瘸腿的起来行走、洁净大麻风、释放被鬼附的人。耶稣是上帝的独生子,他放下尊贵的神子地位来到世间成为人子,他甘心乐意成为大众的仆人,甚至舍弃自己的生命完成上帝的救赎计划。在主耶稣的心目中,爱就是服侍他人、为他人舍己。

2. 布道的同时顾怜人肉体的需要   

可6:34-44记载:主耶稣连日做工疲累同时经历表兄约翰被杀的痛苦,他身心灵都急需休息的时候,看见那些从各城出到旷野跟随他的众人,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就怜悯他们,主耶稣放下自己的需要,将神国的道教训给他们,同时,主耶稣也顾念这些经过长途跋涉,又在旷野聚集了一天,而肉体疲倦、饥肠辘辘的群众,主耶稣将五饼二鱼祝谢了掰开使众人得饱足。

3. 服侍他人的同时劝人悔改   

  约5:1-14记载:主耶稣看见毕士大池边瘫痪38年无人襄助的病人,就主动医治他,后来主耶稣又在人群中寻找瘫痪痊愈者,警戒他不要再犯罪。表明主医治人肉体的同时拯救罪人的灵魂。

4. 不求作工之果效,只求荣耀父神

  主耶稣走遍各城各乡传道、赶鬼、治病,使无数人得到神的恩典,然而,他在世并没有求人回报他的爱,十个被治好的大麻风病人,只有一个回来感谢他(路17:11-19)。主耶稣没有强迫受惠者跟从他,主耶稣在世没有即时看见自己作工的果效,他不求自己的荣耀,只求天父的名得荣耀。他以自己的生命去证明的天国福音,使历世历代千千万万人前赴后继地以命相随。

三、基督徒必须传承主耶稣的榜样 1. 服侍他人就是服侍主

   杨庆球博士说:“耶稣从不叫他的跟随者与世隔绝,基督徒一方面要进人世界,另一方面又要保持天国的圣洁。他们这样才能在文化社会和政治的改变上产生效用,才能在分享好消息时具有说服力。”1 在我们的亲朋好友、我们的同事中间,在我们所处的社群,有很多心灵忧伤的人需要福音的安慰和救赎,有许多弱势群体需要基督徒伸手援助。海莱博士说:“耶稣极其看重慈心,甚至他把需要慈心帮助的人认作他的本身。” 2基督徒从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从职场、从身处的社群开始,以神的爱服侍他人,就是服侍主。

2. 需要思考的问题

   现今很多基督徒对参加社会服务缺乏圣经真理的知认,有些人将社会服务作为“拉人入教”的手段,以致歪曲了耶稣基督所传的福音;有些人单纯传福音,却没有伸手援助实际困难的群体。基督徒如何参加社会服务和传福音?这是需要基督徒思考的问题。因为“服务而没有宣讲,则未能使人明白耶稣基督的生命;宣讲而没有服务,则令耶稣基督完整的生命未曾完整的彰显,宣讲成了空洞的语言。” 3 我们从主耶稣的事奉看见:全备的福音,包括-天国之道的宣讲,和天国之道在实际生活中服务他人这二个方面。每一个基督徒都应该传福音和服务他人,这是福音大使命的呼召。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祷告依靠圣灵的引导,抓住神赐予的时机,做神使用我们去做的事,有机会传福音就勇敢宣讲福音,有机会做社会服务就甘心情愿不计报酬地去服务他人,使社会服务和传福音的果效都能荣神益人。

3. 社会服务与传福音

  基督徒参加社会服务和传福音都是与人分享神的爱。如果长期做“社会服务”,不抓住适当的时机传福音,无法使被服务的对象明白:他得到的是从神而来的爱。同样,只有传福音而没有“社会服务“,人只能听见神的爱,却无法感受神的爱。如同,给饥饿之人饼,却不告诉他,这饼从耶和华 神的爱而来,他吃饱了也不知道主耶和华 神爱他。同理,不给饥饿之人饼,只给他福音单张,告诉他“耶稣爱你”,他同样感受不到神爱之真实存在。 如果,把社会服务作为传福音的手段,服务的对象为了得“饼”而接受福音,信仰根基不在纯正的福音里。同理,如果把传福音视为社会服务的结果,当服务的对象明确拒绝福音的时候,基督徒就有挫败感,没有信心继续帮助服务对象。

  所以,基督徒在人群中不能只为“社会服务”也不能只为“传福音”,不能把“社会服务”作为“传福音”的手段,同时也不能把“传福音”视为“社会服务”的结果。因为,主耶稣在世并没有把五饼二鱼作为布道的诱饵,也没有因为群众不能接受他的教训而隐藏天国的福音。基督徒在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不需要诱惑人来信耶稣,也不能因为社会政治压力而隐藏福音。在服务他人的时候,基督徒是以行动为自己所信的福音作见证,面对长期的服务对象,这是一个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无论是做社会服务还是传福音,都必须顺服圣灵在人心中的启示和引导,要等候神在人心中作工。面对偶尔遇到的服务对象,基督徒精心预备的福音性小礼物,也能使人初步了解基督耶稣的福音。基督徒无论是做社会服务还是传福音,都是福音大使命耕耘播种的过程,基督徒所作的未必有立竿见影的果效,无论是社会服务还是传福音也不能马上改变和拯救世界,基督徒只需效法耶稣基督,不求作工的果效,只求耶和华神的名得荣耀。时候到了,“希望教会可以再次宣称:是上帝,而非国家在统治这个世界。” 4

4. 基督徒需要接受社会服务的专业培训

  英国福音派代表布鲁斯·里德认为“洗礼、皈依基督,加入教会,并不意味着基督徒马上就可以成为熟练的社会工作者。” 5 基督徒参与社会服务只有爱心和热心是不够的,当我们不了解唐氏儿童、自闭症儿童、失聪儿童的特点,这些特殊儿童就会非常拒绝我们,我们根本没有办法与他们沟通。当我们不了解抑郁症,我们的所谓安慰甚至会成为抑郁症病人的伤害。我们不学习推轮椅,我们不熟练的动作就会给残障老人带去惊吓。所以,基督徒参加社会服务,有爱心和热心的同时需要主动地、虚心地学习各种社会服务的专业知识,比如,做医院和老人院探访的同时向医院和老人院的护理员学习护理知识,到工业区辅导农民工的失学儿童之前了解小学的基本课程。有机会也应该阅读相关的专业辅导书籍,提高社会服务的能力。基督徒自身更加需要与神建立美好的属灵关系,渴慕圣经,接受圣经真理的装备,多多为他人代祷。这样,基督徒在亲朋好友中间、在职场、在各自生活的社区遇到心灵忧伤的人,就随时能伸手扶助软弱者,把神的爱和安慰带给灵里饥渴的人,把我们周围的‘弱势群体’带进福音的救赎中。

  基督徒付出时间、金钱去服务他人不是施舍,是分享神的爱。我们不是以同情心去服务他人,同情心带来的是居高临下的强者对弱者之施舍。我们是在平等的立场,以同理心去了解他人的特性,站在他人的处境去观察他人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与他人分享神的爱。

四、结论

  英国长老会着名神学家施肇亚(James S. Stewart)牧师说:“耶稣的福音是属于社会的,以应付各时代社会的需要,尤其是应付有宗教性的人类需要。耶稣要改造社会,是从那些受了改造的人入手,所以教会中人如要负起改良社会的责任,他的确要有宗教的精神。教会要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不是替社会设立一切制度或规律,最要紧的,是高举基督,以他的感化力去感化人心,使人们喜欢社会关怀与服务。” 6 基督徒的属灵生活不仅仅是读经、祷告、聚会,还必须以自己得救的新生命见证和爱神爱邻舍的实际行动完成传福音的大使命。

  基督徒参加社会服务与传福音就是实践主耶稣对门徒的教导:“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太5:16)

参考书目:

  • 杨庆球。《基础系统神学》。上海:中国基督教两会,2010。
  • 海莱博士。桑安柱、滕近辉等译。《圣经手册》。香港:证道,2000。
  • 焦源濂牧师。《基督生平》,1989。
  • 詹姆士·里德。蒋庆译。《基督的人生观》。上海:三联,1985。
  • 威尔斯比。《效忠基督:马太福音》。香港:证主,2005。
  • 威尔斯比。《蜕变更新:约翰福音》。香港:证主,2006。
  • 施肇亚(James S.Stewart)。何希仁、许苏吾译。《耶稣的生活和教训》。香港:文艺,1982。
  • 左芙蓉。《基督教与近现代北京社会》。四川:巴蜀,2009。
  • 卢龙光编。《爱你的邻舍—教会社区工作与实践》。台北:校园,2003。
  • 候活士、威廉姆。贺志勇译。《异乡客—基督徒的拓荒生活》。北京:世界图书,2013。
  • 王美秀。《当代基督宗教社会关怀理论与实践》。上海:三联,2006。
  • 何夫内尔。宁玉译。《基督宗教社会学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 陶飞亚、杨卫华。《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研究入门》。复旦大学,2009。
  • 陈建明、何除编。《基督教中国伦理道德》。成都:四川大学,2002。
  • 胡卫清。《苦难与信仰—近代潮汕基督徒的宗教经验》。上海:三联2013。
  • 郑顺佳。《天理人情》。北京:团结,2011。

注:

1杨庆球:《基础系统神学》(上海:中国基督教两会,2010),页165-166。

2海莱博士,桑安柱、腾近辉等译:《圣经手册》(香港:证道,2000),页612。

3卢龙光编:《爱你的邻舍-教会社区工作与实践》(台北:校园,2003),页158-159。

4候活士、威廉姆:《异乡客-基督徒的拓荒生活》(北京:世界图书,2013),页33。

5王美秀:《当代基督宗教社会关怀理论与实践》(上海:三联,2006),页101。 

6施肇亚:《耶稣的生活与教训》(香港:文艺,1982),页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