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务处的头像
从敎会历史看瘟疫的功课—蔡强牧师
校务处 发表于 2020年04月29日 星期三 13:16
 

瘟疫往往叫人恐惧和束手无策,带来的破坏难以估计;不过,瘟疫却又是神的道得胜的时刻。让我们从教会历史看神的作为。

一、塞蒲路斯瘟疫(249年–262年)

最高峰期每天死5千人,此瘟疫大大削弱罗马帝国,基督徒的回应却赢得称羡。亚历山大的主教狄奥尼修斯(Dionysius, Bishop of Alexandria)亲历记载:当时“异敎徒丢弃病者,离开至爱,至终却难逃死亡。”

信徒的行为却是强烈对比:“基督徒大多表现出无比的爱与忠诚,舍己、冒险照顾病患。他们把生死置诸度外,实实在在活出基督的生命,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别人的生命。”神祝福他们,他们的患病和死亡率,都比异教徒低。

迦太基主教圣塞路斯(Cyprian, Bishop of Carthage):“这可怕的瘟度拷问每一个人的良心,察验人类的思想—健康的,会否照顾病患的;亲属,会否尽忠爱护至亲;医生,会否离弃病人。瘟疫显露我们是活在肉体(自保),或是靠圣灵而行(舍已的牺牲)。”基督徒互相照顾,虽然冒着风险,但也意味患者得照顾。他们的抗逆能力较高,因为面对死亡时有活泼的盼望。

学者相信当社会面对大灾难,不少人感到困惑和絶望;但基督徒因着信仰看透生死,有平安、盼望和力量,面对疫症和不确定的未来。由于城市中死亡人数众多,很多人在极大哀伤和失落中,而基督徒的关怀,如建立友谊、聆听倾诉、生活支援,让很多人大得帮助。福音以个人分享的形式传开,果子累累。公元前300年,基督徒已由边缘的少数变成具代表性的6百万。

二、马丁路德(德国威登堡)

14世纪时黑死病肆虐欧洲,在5年内甚至死掉一半人口。疫症蔓延几个世纪,包括1527年袭击威登堡的瘟疫。很多人逃亡,但马丁路德和怀孕的妻子,根据马太福音254146节留下来照顾病者,“我们要尊重基督的话:我病了,你们不来看顾我。……这里只有我们与执事,但基督与我们同在,我们并不孤单……请为我们祈祷,再见。”(1527年8月19日的书信)

马丁路德认为,撒但从起初就是杀人的(创3:15),瘟疫背后是撒但。然而,基督远胜撒但,也在我们中间参与,他与照顾者同在,与病人同在(太25章)。敎会必然胜过撒但,包括在疫症中得拯救。至终,马丁路德和妻子活下来,在严厉的试炼中彰显了耶稣之道。 

三、司布真(伦敦)

1850年代,伦敦是当代最富裕的城市,人口超过2百万。1854年霍乱爆发,伦敦人心惶惶。司布真当时只有20岁,在伦敦牧会,他把这场瘟疫看作自己和在伦敦学习的时机。“死亡临近,就是心思最敏鋭的时候。记得初到伦敦,因为霍乱肆虐,人们渴慕听主的话,甚少人轻视福音。”他深刻记得,反对福音者的改变。

我们都知道这世界一直在沉沦,但往往是今生的风暴让我们认清这事实。司布真看见他当日的风暴引领多人寻求基督,成为荫庇他们的磐石。

教会的反思

当然,时代是不同,例如当时没有医院,也不认识疫症的传播。今天我们知道隔离及保护很重要,但我们仍应以爱心为要务。

第一,我们可先关怀弟兄姊妹,彼此照顾,除物质供应外,聆听哀伤,心灵支援,非常重要。若因隔离未能接近,可用电话相交,一同祷告,一同仰望神。

第二,若有弟兄姊妹认识的朋友、同事和邻居,遇上灾难需要身心灵的支援,也可转介其他弟兄姊妹或组长同工,用电话关怀和辅导,用实质的帮助。这也是传福音的好时机。在关怀过程中,为他们祷告,求主耶稣的恩典施予特别拯救。

求主加我们能力,以爱心和全人关怀,在疫症期间作光作盐,高举神的名,他复活的大能战胜疫症的苦难,荣耀归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