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天逸牧師

马可福音9:30-37

 

9:30  他们离开那地方、经过加利利.耶稣不愿意人知道。

9:31  于是教训门徒、说、人子将要被交在人手里、他们要杀害他.被杀以后、过三天他要复活。

9:32  门徒却不明白这话、又不敢问他。

9:33  他们来到迦百农.耶稣在屋里问门徒说、你们在路上议论的是甚么。

9:34  门徒不作声、因为他们在路上彼此争论谁为大。

9:35  耶稣坐下、叫十二个门徒来、说、若有人愿意作首先的、他必作众人末后的、作众人的用人。

9:36  于是领过一个小孩子来、叫他站在门徒中间.又抱起他来、对他们说、

9:37  凡为我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乃是接待那差我来的。

   

    可9:30-32记载了耶稣第二次预言自己受难的讲话。第一次(8:30-33)预言受难的记载里,带来了彼得强烈的回应,以致耶稣要「责备」彼得。这一次预言的结果,圣经记载门徒是「不明白」、又「不敢问」的(32节)。有新约学者指出,门徒的「不敢问」,真相其实是对耶稣的「不同意」。何以这样说?

 

    按马可的记载可见,门徒自跟从耶稣起,他们向来勇于向耶稣寻根究底、问过明白的(参:4:10,7:17,9:11),因此,门徒在这里的「不敢问」,大概难以理解为因为他们的「不明白」、以致羞于向耶稣查问。而事实上,自8:27起,不管是门徒对于耶稣的身份、抑或耶稣第一次预言受难,以至在山上改变形象的经历,甚至对那位被「哑巴鬼」附着的孩子得医治的经历,明显可见耶稣与门徒之间的想法有相当的距离,因此,门徒这里的「不敢问」,也许源于他们一直以来对耶稣的「不同意」、甚至拒绝耶稣的教导。

 

    这样的解释亦有助我们理解9:33-37门徒「争论谁为大」一事。由于门徒与耶稣的想法越走越远,因此,9:33-37便清楚显示了他们的心思意念已经朝向另一方向而走。由此看来,门徒「不作声」也许源于他们心底里面知道自己所行的,与对耶稣一直以来的教导相距甚远。事实上,他们的「不作声」,正好显示出他们对耶稣的教导并非一无所知,只是,他们没有选择听从而已。

 

    耶稣看出他们的心思意念,因此,他以「接待小孩子」来教导门徒。

 

    对当时候的社会而言,「小孩子」往往是被边缘化的、是脆弱无助的,也是最无能为力、无人理会的代表(与今天大部份家庭对「小孩子」的观念相当不同)。有新约学者指出,耶稣对门徒的教导,并不仅仅是对弱者关怀的付出,更重要的,乃是基督论与国度伦理的实践。事实上,耶稣对门徒的教导,充份地颠覆了当时候社会上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阶级心态,以至门徒要认真地思考作「门徒」的真正意义,并且这「福音」如何能真真实实地走进社会、改变生命。

 

反  省

一个简单的反省:我们有否像门徒一样,与耶稣的教导越走越远?我们的事奉心态,会否也像门徒一样,只在乎「为大」、却并非单纯地为着福音、并见证耶稣?